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02章 回家(二)(5)

是余切的同志。

主编张守任见到新出来的演讲稿,看得泪流满面,只恨岁数大了,不能前去芝加哥见到盛况。

他提出来:“我们可以把余切的旅途写个传记吧,他这一年经历了太多,发表了太多话!没全记下来是可惜的,央台的纪录片也就录了一个月而已,还得我们作家来!”

苏玉问:“你说的都对,但我们用什么来命名呢?”

鬼使神差的,张守仁忽然想起余切曾说过的一个名字,现在他却觉得名副其实。他道:“文化苦旅怎么样?名为苦,实则是‘求索’!这里的‘苦’,是求索的意思啊!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完成了升华!”

苏玉眼睛放光!

十月早已不是当年,今天已无四大纯文学杂志的说法。

取而代之的是“一超三强”。这都有赖于余切,和他在文学院教授的那一批八五年崛起的作家们。

曾经的纸浆缺乏是大难题,而现在可直接从报社调。

十月和人民文学是走向世界,同华人世界中所有文学杂志打擂台的选手,怎能被区区纸浆难倒?

“就这么办吧!余切最近不投文章给我们,我们就主动来写余切!”

一架飞机从芝加哥飞往旧金山,再到京城。

飞机上有一堆老外和华人面孔,其中许多人是为了参加“甲骨文世界大会”前来的国外研究员。

出于宣传地铁的必要,哈珀请他们来吹嘘甲骨文。

地铁已被运作为芝加哥大学的科普推荐读物,之后,这种事情会发生在美国的许多学校,就像是百年孤独当年在美国发生的一样。

余切和原子科学家公报的研究员们大吵一架,并不妨碍他们吵架后联手推“核废土”世界观。这对他们双方的地位都是更有利的。

一些人甚至主动加入进来,希望能贡献出不亚于胡后宣的功劳,不求任何稿酬,只求能在书页讲上一句:他也干了!这就足够了。

但留学生仍然并不多。

留洋博士对是否回国的态度表示的“模棱两可”,肯直接表示毕业后“一定回来”的,只占总共的不到15%。这个数字确实比之前的高,但也没有到翻天覆地。

看来,就连余切也没办法使人回心转意。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能怎么办?随他们去吧。”余切忽然发出感慨。

林一夫听到后笑着点点头,说:“我是留美经济会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