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翔当年表演时确实没切镜头。
不过余切已经无心在意。毕竟比起真的影响到这个人来说,他到底穿了条什么样的裤子,这又能怎么样呢?
11点50分,压轴节目登场。
余光钟站到台前来,深情的朗诵乡愁这一首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全场都静静听着。
这一首诗现在看,仍然不算特别优美。很多人质疑这首诗的价值,从韵律上讲,十分简单,并不出彩;从意象来讲,“一个初中生也能写出这样的诗”。
从它要表达的思想来说,这样的诗也渐渐的变多了。余光钟不是很特别的一个人,岛内愿意发出这样声音的学者,现在已不在少数。
“融冰之旅”是一个光辉的开始,很多文人想要跳进这艘船买名声。有趣的是,那些上辈子并不明显持有亲切立场的作家,现在也受到感染,公开表示“会沿着两位余先生的道路来前行”。
在华人圈,目前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代表余切的地位。
一点露出来的汤,让钱忠书喝了,都能凭空拔高他的文学地位。
何况是“余先生”本人?
余光钟曾被李傲讽刺为“政治投机客”,认为他未必真心实意。但这一辈子,余光钟必须也只能往这个方向狂奔了。
这件事,直接把余切送进了星星诗刊的现代诗诗王,哪怕他一句诗都没有写。大众太喜欢余切了,大众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文学家。
其他人只能是“写”的。还不能有一个“家”字。
这就像是郭靖不一定是武功最强的,但他是“侠之大者”一样。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余光钟仍然在沉声朗诵。他的声音有些沙哑,身材特别瘦弱,画面也很单调,而这一刻却很震撼。
许多人不知道,余光钟的散文行文十分华丽,为了几个字余光钟会反复推敲,很多字都是读者没见过的,要去查字典。然而他生涯最出名的这首诗,却非常简单。
因为太简单,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能看懂。所以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面向十亿人和三千万华人观众的春晚中,也能不需改编的念诵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