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20章 余切的第一个资助者(二)(3)

韩少恭、路垚、贾平凸都是他认识的人,遍布于全国各地。

这些人都很有性格,比如贾平凸喜欢抽8分钱的金丝猴,屋里面常烟雾缭绕;路垚见到编辑来拜访,就立刻散烟,那烟的牌子叫“恭贺新禧”。

在常沙一处街边破墙旁,他还认识了邓晓华,女作家。她在那里做一个裁缝,一个裁缝能同时研究起“卡夫卡”、“博尔赫斯”、“鲁迅”等中外大家,并且言谈举止都是热门文学话题而且不耽误做裁缝。

这给苏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夸夸其谈,喜好论天下英雄们。虽然住的破旧,但心已经飞到了天上,要和国际作家相比。

当他们谈到这一代人的希望时,很难不提到余切。

85年,余切同时写出小鞋子、潜伏,这已经让同代人服气了;而余切在海外频繁拿到荣誉后,他已经接近于无冕之王,今天的中国人太看重对外战绩。

余切曾写大撒把,批判那些无论如何也要留洋的学生们。而现在那些留洋的学生们,为了拿到签证,常常和大使馆的美国签证官谈论地铁,伪装自己是一个爱国、有情怀的理想者。

太幽默了。

如今他正在角逐西语届的塞万提斯奖。

越是真正的文学家,越是清楚“塞万提斯”的价值。这个奖似乎仅次于诺奖,要求“任何一个得了诺奖的作家,都不能获得塞万提斯奖”,同时,如果先得了塞万提斯奖,这并不影响此人角逐诺奖。

目前没有人做到过这件事情。

因为诺奖似乎在和它较劲。

凭什么你能单方面对我进行排除法?

这岂不是表示,我低于你吗?这怎么可能?

虽然如此,“塞万提斯”奖的胆大妄为,还是让他在文学家中博得了名声。如今,在这一奖项颁发前,文坛已经兴起一股对余切研究的风潮,称之为“余学”。

倘若余切真拿奖了,这些“余学”当然很具有先见之明。

没拿奖也没关系。

没有塞万提斯,还有其他奖项,只要他写出文章,这是迟早的事情。

文学院史上最年轻的老师,他已经在大师英灵殿的门前,而我却回到了被退稿的日子。为什么几年过去,竟然能从望其项背,到项背的影子都望不到了?

金陵艺术学院的一群文学青年给了苏彤启发。

他们的本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