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这话是余切说的。”
余切还说过这个?
这把苏彤搞蒙了。他正听得兴起。
他在出路里面,不是同情那些讨生活的人吗?
川省有个叫牟期中的倒爷,他就说“我与余切的短暂交谈,有益于这本书的出现”,“余切是为我们说过话的”。
反方显然也不服气:“我是余切的书迷,我敢肯定我看了他几乎所有,我没有见到过这一句话。余切确实有权威性,但你不能去编造他的话来反驳我们!”
正方的三辩立刻笑道:“这是余切大二曾写过的课程论文。在经济研究上有节选,因为较为大胆,挂的胡岱光的名字。但我们经研究发现,这是余切写的。”
反方无语了:“这又是什么成果?你说那是余切写的,就是余切写的?”
正方道:“这是一个叫平新桥的人来写的。他是余切当时的同学兼班长,他还是余切论文的合作人。他的话是有权威性的。”
反方一时方寸大乱,胡乱说了几句话搪塞过去。
随后,正方以此为依据,穷追猛打,最终先是把反方开除了“余切忠实的书迷”的成分,而后反复背诵余切写过的鸡汤,打动了在场的学生和教师。
辩论进行投票。
学生们各自写上不记名的小条子交上去。
苏彤是特邀嘉宾,他不需要交什么条子,而是要以自己的名义,表达他的观点。这些嘉宾们有金陵艺术大学的文学院教师、相关的校级领导和部分本地刊物的编辑。
然后,嘉宾们的投票权重,和学生的权重是一致的,各占一半。
社会上讲“读书不如下海”也就罢了,学校的领导怎么可能投这一套观点呢?嘉宾必然投正方的。
因此,只要正方在学生投票那里也赢了,他们就会大获全胜。
反方的学生也知道这事儿,四辩总结陈述后,立刻露出如丧考妣的神情。
“莎莎!”
计票的时间格外漫长,但是,黑板上已经初见分晓。只见到正方的票数越来越多,大概每两个“正”字,反方才有一个“正”。
统计到一定阶段时,就触发了“过半数分胜负”的规则。眼下有四百多个人,只要正方票数超过两百来票,就无需统计了。
“四个正十一个正二十九个”
苏彤在心里面默念上面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