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面,沃森鄙视了诸多和他一起共事的精英,极力夸耀自己。还写了很多如何“猎艳”的八卦段子,令他科学大拿的神像破灭。
但得益于沃森强大的生物界号召力,有很多脑残粉认为他的双螺旋可以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是的,沃森的确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觉得他是一个严肃文学作家,并且不失风趣,他揭穿了生物界虚伪的真相,他和余切是一类人。
“你和我是一类人。余,你知道我做出诺奖成果是什么时候吗?”
“我不知道。”
“二十五岁。但是我三十多岁才拿到拿该死的诺贝尔奖。我总觉得我是在二十五岁那一年拿到的,我那时候已经超过了这世界上的许多人。”
“你真厉害,沃森教授。”
听到余切的奉承让沃森十分开心,哪怕他知道是场面话。“你也是,我预祝你早一点拿到诺奖。”
在场没有人觉得他这句话过分。
——
“科学家真是多种多样,如果不是和你在一起,我永远不知道沃森是这样一个人。”新化社的邵琦说。
余切道:“你不会以为科学家是神吧。他们有七情六欲,实际上,很多人可能还不如普通人,他们很少遭受到挫折,甚至没有是非观,因为他们的研究总是在突破过去的禁区。”
在众多记者中,只有邵琦是完全跟着余切走的。她没有错过余切的任何新闻。
查得经常要往返巴黎,而刘祥成最近去了东欧。
“刘祥成去东欧干什么?又去拍戈氏?”
邵琦点头:“刘祥成是东欧专家,那里正在发生一些动荡,而且戈氏最近也在写书。”
写什么书?
那本逆天的改革与新思维?
“他也写书!”余切要无语了。“为什么忽然所有人都在写书?作家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来做的职业吗?”
邵琦忍不住笑了:“余老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他是总统,我什么也不是”
“在文学上,你是比他大得多的人物。”
“够了,够了。”余切摆手道,“你再说下去,我会骄傲得找不着北。”
这番话让新化社的几个同志都笑了。
虽然余老师最近总和老头子打交道,但他终究是个年轻人啊。
和上一次来美国不一样,那时候的余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