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这样的:
我爷爷这一代有四个孩子,其中我爷爷是岁数最小的,也是唯一一个不会读书的,只有小学文化,因为会写名字,会珠心算,当时在大队当会计。他的三个哥哥都读过书,也就是我的那几个太爷爷们情况和这本书里面余切那几个死去的伯伯情况一样,狠狠奋斗过了,遗憾的是奋斗过头了,都早早的去世,没有留下什么遗泽。
他们就对这个小家来说,似乎就像是从来没有来过一样。很小的时候便离开了,回来时没休息多久,也没有教我爷爷多认几个字,就住进医院,匆匆离世。
有的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结婚。
留下最小的弟弟,就是我爷爷,我怀疑他可能有点后怕,反正他就生了足足八个娃(疑似),有一个娃不幸夭折了,这样还剩下七个。好了,这下子又是一个大家族了!这七个孩子从五零后到七零后都有,我爸爸是其中最小的那一个。
遗憾的是,他们所有人都不复上一代的辉煌了,无一例外是农民工,或是庄稼汉,或是其他你想得到的底层劳动者,日子嘛当然过的较为一般。目前来看,并没有谁有成为任正非第二的潜力。
所以家里一直有这样的遗憾。我爷爷还在世的时候,总想着要是那些有文化的几个好哥哥,没有全死光了就好了,这样不至于一蹶不振,他一直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比如我爸爸当年很聪明,理综接近于满分,可惜他高三时近视了,配不起眼镜,一问读大学要多少钱呢?家里更拿不出来。
爷爷那个时候特别特别大了,他的几个大儿子也不愿意帮助他养小儿子读书,我爸爸很伤心,就去南方打工去了,我对于那个年代的许多了解,都源于我爸爸的吹牛逼,我也不知道他讲的真的假的。
姑且是真的吧。
总之,我爸也许是有过文化,曾经有那么一点工地诗人的感觉,一个自学成才的电镀工,当年靠写情诗追到了我妈妈现在也算是关心国际大事,他对川普和俄乌战事的了解似乎比对工价的涨跌还要清楚。
我妈妈也贡献了我小说的一些灵感。比如,张俪坐火车来找余切那一段,其实就是我妈妈当年去找我爸爸的那一段,那会儿女孩子揣着钱出远门是件挺需要勇气的事情,我妈妈还是一个人去的,她也不光坐火车,还有轮船,还有摩托车和小客车,当我爸爸惊讶的见我妈妈的时候,他们就决定要结婚了。
许多年后,我也遇见了这样的事情,那是我第一次考研后,我的考研失败了,而且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