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18章:暗流涌动的西瓯(3)

在项龙的主持下,一支由西瓯当地贵族、汉人官员以及商人组成的临时重建委员会成立。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修复战争造成的基础设施损毁,并确保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我们需要立即重开贸易路线。”项龙在会议上强调,“战争期间封锁边境,导致许多村落物资短缺,只有恢复经济活力,才能让西瓯重新振作。”

赵光提议派遣粮草车队支援西瓯的受灾村庄,但项龙摇头否决:“与其靠救济,不如让他们自立。我们可以提供种子、农具以及无息贷款,让村民重建家园,同时降低赋税,让商人恢复对西瓯的投资信心。”

这一提议得到了赵佗的认可,他下令免除西瓯三年的税收,同时拨出部分军费用于重建项目。这一举措很快赢得了西瓯百姓的好感,一些曾参与叛乱的部族也主动向官府表达合作意愿。

战争的创伤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也体现在文化认同上。为了让西瓯更深入地融入岭南的政治框架,项龙提出了一项新的政策:“双语教育计划”。

“只有通过文化上的融合,才能让百越和汉人真正形成一体。”在朝堂上,项龙这样解释他的想法。他建议在西瓯地区设立学校,教授中原文化和语言,同时尊重百越传统,让孩子们学习自己的历史和语言。

起初,一些百越贵族对此表示疑虑:“学习汉文化会不会让我们的子孙失去自己的根?”

项龙坦言:“我从未想要让百越忘记自己的传统。相反,只有互相了解,彼此尊重,才能找到共同的未来。西瓯的起义证明了我们不能只靠武力解决问题,而要用智慧和耐心。”

最终,这项计划得以推行。几年后,越来越多的百越青年开始通晓汉语,同时保留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

在善后工作逐步展开的同时,项龙开始推进一项更具开创性的改革——设立西瓯地方议会。这一举措旨在让百越贵族能够参与地方治理,从而减少他们对中央集权的不满。

议会的成员由当地部落首领和汉人官员共同组成,职责是讨论和决定与地方治理相关的事务,同时作为连接地方与中央的桥梁。

“西瓯的百姓信任他们自己的领袖,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议会将他们的声音带到朝廷。”项龙在与赵佗的讨论中解释道,“这不仅能让地方更稳定,也能让中央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意。”

赵佗对此表示支持:“你所提出的议会制度,倒是让我想起秦朝早期的分封制。但与过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