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497章养海参的规划(2)

学的都过来!”

“哎,别太麻烦,找个宽敞点的地方就行,比如加工厂的空房,或者村头的晒谷场,大家坐着听、看着学都方便。”

张建国笑着点头,“我带了不少资料和育苗样本,到时候给大家分一分,有啥不懂的,尽管问。”

王玉芬这时端着热汤走过来,闻言也乐了:“这可真是咱村的福气!张技术员,您快尝尝这排骨,刚炖好的,补补身子!”

屋里的气氛热热闹闹的,饭菜的香气混着欢声笑语,把断电带来的烦躁和天灾留下的愁云,都驱散得干干净净。

这张技术员和村长罗全谈的格外投缘。

老一辈人心里,总揣着一股子朴素又滚烫的家国情怀。

在他们眼里,能为国家出点力、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让大家伙儿都能吃饱饭、穿暖衣,就是最体面、最光荣的事。

这种情怀不是喊出来的,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

经历过饿肚子的滋味,才更明白“让人民吃饱饭”这六个字有多沉;见证过国家从一穷二白慢慢站起来,才更珍惜“为国家做贡献”这份担当。

所以哪怕到了市场经济的年代,不少人心里那份纯粹的念想也没丢:做买卖不缺斤短两,干工作不偷奸耍滑。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这个年代。

穷死穷了点儿,不过穷的安心,穷的有奔头。

吃完饭,林宇和王大春陪着张建国往海边走。

午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海面上泛着细碎的金光,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得人心里敞亮。

王大春扛着铁锹走在最前面,时不时停下来指着远处的滩涂,跟张建国介绍:“张技术员,您看那边,退潮的时候能露出一大片泥滩,我之前琢磨着,要是挖成养殖池,应该挺合适。”

张建国点点头,从帆布包里掏出笔记本和铅笔,一边走一边记录,还时不时蹲下身,抓起一把海泥捻了捻,又起身走到水边,用手指蘸了点海水尝了尝。

“海水盐度正好,泥质也细腻,没有工业污染,确实是养海参、鲍鱼的好地方。”

他放下笔记本,指着滩涂的走向分析,“咱们规划得按‘分区养殖’来,先划分出育苗区、养成区和暂养区,育苗区得离岸边近点,方便搭建温室棚,冬天能保温;养成区选在中潮带,退潮时能露出来通风,涨潮时又能灌满海水,给海参足够的活动空间;暂养区就靠外海,水流交换快,水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