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未来的几年里靠着“刷脸”授权自己的肖像也能躺着赚钱,他们也清楚这是在透支自己的商业价值。
但依然有大把的演员愿意透支变现,这几年再不变现,以后就算想透支也没有什么商业价值了。
制片公司也不单单是看重这些演员最后的这点商业价值,而是打算靠着已经成名的这些演员“刷脸”在一部戏里给旗下打造的机器人演员搭戏。
显然,另一个意图是想靠着老演员们的号召力捧红自己要打造的机器人演员。
说白了,这个模式就跟现在一些项目,主演是小鲜肉什么的,然后请几个老戏骨进来当配角搭台,旨在捧红小鲜肉的路数异曲同工。
本质上还是这个路数,但不同的是,小鲜肉很多时候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容易作妖爆雷塌房。
而机器人演员就不一样了,演技变成了技术问题,机器人演员要把角色演成什么样子的,能完美的展现出导演想要的结果,达不到不是演技不行的问题,而是技术问题。
所以,让老戏骨授权肖像在一部戏里“刷脸”把观众吸引了,有了关注度,更容易捧红机器人演员。
众多制片公司在这方面都有很大的动力,因为机器人演员不但不用支付高额的偏差,本身就是制片公司的资产,可以放心的倾注资源力捧,不怕捧红后翻脸不认人,就怕捧不红。
在接下来的日子,丽康科技有的忙了,除了个人版消费级流光星语机器人的订单量在持续飙增之外,企业级客户的订单也接连不断。
到了月底,个人版消费级流光星语仿真机器人的订单量待交付的规模突破到了5000万大关,可以说是相当夸张离谱。
因为一系列的正策落地,广大消费者也没有了隐忧,更加放心的下订单。
个人版流光星语仿真机器人的消费群体不再局限于广大单身人士,就连已婚家庭家人士也出现大量订购。
他们下单购买是奔着让流光星语仿真机器人做家务,是当成家政保姆的角色。
把人从厨房和繁琐的家务劳动中彻底解脱出来,生活质量直接替身好几个档次,价格满打满算都不超过2万块钱,根本就没有什么经济负担,实在想不到不买一个回来的理由,甚至不买一个回来还给人一种没苦硬吃的感觉。
现在的丽康科技,产能都快拉冒烟了。
公司所在地城市倾全市之力为丽康科技扩大产能,缺什么都是马上就办,绿灯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