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赵怀安,他们忠武军是以昔日淮西镇精兵为主体重建的,有北兵骑军之长,又有南兵步卒之韧,连战数十年,是一支从铁与火中淬炼出来的铁军。
此外,现在的忠武军,基本技艺、战法都师承于当年那些淮西精锐武士,延续至今,可以说精兵猛将车载斗量。
李师泰不止一次指着自己说:
“赵大,别看你拳脚了得,但上了战场又有何用?战阵之艺在于弓马骑射,大槊铁矛,我李师泰不是自吹,我披三层甲、乘千斤马,纵马驰奔,那是千军避易。而我忠武军中,如李师泰者?车载斗量!”
不得不说,当日李师泰的这番话对赵怀安的影响很大。
在没上战场,没亲自领兵,没和精锐武士打过,赵怀安是一直以为精兵都能练出来的,就好像日后的戚继光不就从零开始练出了精兵吗?
可从战场走过几遭后,他就明白这想法是大错特错。
有些地方的兵不行就是不行,不是说他们没有勇者,而是这些人没有习武的传统,刀矛上的武艺最是吃时间,没有长年累月的打磨,你是练不出来的。
一开始赵怀安也想过,按照以前自己在网络上看到的,就是拉一帮农民每天去练长矛,然后就能成一支精兵了。
可到了咱这大唐,赵怀安接触了真实的战争,才知道这种文人眼里的练兵是多可笑。
诸多兵种中,步槊兵的训练周期的确是最短的,但也最没用。
因为他只能作为扛线的消耗品,一支只能列阵才能战斗的步槊兵,离开军阵后,战场生存能力几乎为零。
可大多数时候,以密集军阵对阵只会出现在战场的开始阶段,因为一旦两支步阵开始焦灼对线,彼此军中真正的精锐,也就是刀盾手、披甲士就会出动陷阵。
以牌盾、铁铠为主体的刀盾手们,直接可以顶着步槊的砸击冲入方阵。
如此,缺乏短兵作战能力的步槊手,只能崩溃。
所以一支具备战场生存能力的部队,必然是一支多兵种部队、以排槊、弓弩、刀盾、骑兵混合的部队。
而我唐就是如此编组军队的,也就是所谓的“花队”。
可要组建多兵种部队,步槊手从来不是问题,而是其他几个兵种。
弓弩手中,弩手的训练周期最短,可他们装填速度慢,临阵一般不过三轮。
但一个技艺精熟的弓手,却可以一分钟射出十箭,二者的火力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