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几乎拷掠了大部分草军的乡人和族亲。
这些宣武军非常聪明,他们晓得那些濮州草军劫掠后,一定会把部分财货送回给乡人、族亲,所以他们到了地方后,先找各地乡里的村正,而且就找那些还能留在本地的。
道理很简单,别人逃荒偏你不逃,你还说你没通草军?
这个道理很霸道,却相当有用。
因为濮州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
大灾后,人人都加入草军,可真正能发财的却还是草军那些老兄弟,而这些人在打下濮州城后,劫掠了大批粮食和财富。
草军可没有唐军那种三分归上头,三分归下头,剩下归自己的分配原则,都造反了,谁还和别人分啊?
所以草军每每打下城邑、乡里,都是按照攻城功劳大小,确定进城顺序。
立大功的就是第一个进,没立功的就最后一个进。
这种搞法有个最可怕的问题,那就是城内坊区、里户的最后一块床板都守不住。
道理很简单,第一批草军进去拷掠的时候,他们最先能拿走的就是明面上的浮财,然后就走了。
那些草军晓不晓得那些人手里还有钱吗?当然晓得,毕竟谁会第一次就把全部身家都交出来,更不用说这会的大户们各个都有藏钱的习惯。
但对于第一批劫掠的草军来说,那就是继续拷掠不划算,因为他们还有更多家需要跑的。
他们跑得越慢,后面进城的草军就越多,谁有那个功夫拷你啊。
可第一波人走后,第二波,第三波进城的,那逻辑就不一样了。
因为他们晓得好拿的基本都被前面人拿走了,所以往往就会选择几个宅邸开始细细拷掠。
这个时候,你什么藏金、布帛、都要被细细拷出,甚至还会给你一个大致的数目,让你去凑,凑出来,就不杀人。
那些被拷的大户们为了活命,只能自己主动交上去,换自己一家的命。
而一般情况下,这些草军拿到钱后也就走了。
可你以为这就完了?后面还有要入城的,他们哪不要发财的?
而越到后面,就越拷不到钱,然后就越需要杀人来逼迫这些人交钱。
可到最后,那些大户们真的没钱了,那怎么办?
就是掠人了。
总之,没人能抗住这一轮轮拷掠,最后能不能活,也是看草军发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