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中,方星河号小船仿佛随时会倾覆。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以他的基本盘,区区一次黑潮,死不了。
可是,学校、县里、省里、朋友、伙伴,方方面面都在承受着不必要的压力,他不得不站出来,做该做的事。
于是,他专门挑了个好日子,接受了吉视新闻的采访。
在这件事情上,以王查理为首的经纪团队第一次和他出现了不同意见。
“你现在站出来回应没有任何意义,这是一个完全掰扯不清的话题。”
“我知道。”方星河眼神悠悠,“但是这份压力,只能我扛。”
众皆默然。
采访“顺利”进行,并于2月26日,在本省晚间新闻播出。
记者小心翼翼的聊起教育公平问题,本意是想给他创造一个辩解的机会,结果方星河轻描淡写的笑了笑。
“初试只决定考生能不能进复试,跟后面的录取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假如学校有强烈的意愿录取一个考生,那么所谓的考卷也就没有意义了。
至于所谓的教育公平
我可以明确的讲,艺考这玩意从来都没有过公平。”
回答石破天惊,叫人目瞪口呆。
方星河仿佛根本意识不到这话将会激起多大的波涛,表情沉静。
他的道理是对的,不止是表演系有很多靠脸横趟的例子,就连导演也有很多“保送生”,比如三杰之一的郭帆,也是因为拍摄经验和独特视角而被王红卫相中并看重,跨专业考上研究生。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可观众想要的是这个吗?
广大国人只想看到方星河道歉!
结果他非但不愿意道歉,甚至还在本就高涨的火焰上又浇了一勺油。
“全世界的艺术行业都一样,标准化就意味着只取能够量化的中间区域,这能保证公平,代价是舍弃上限,制造出一群庸碌之辈。
非标准化的自由取材,就意味着一定会伴随巨大的可操作空间,产生种种难以服众的模糊。
那么,在我们的影视行业,或者进一步扩大到整个文化领域,取材标准究竟应该怎么确定?
到底是最大化的保证公平,亦或是给天赋更高的权重?
当大众的艺术水平和审美素养不足以监督取材结论时,所谓的公平是否还具备实际意义?
这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