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 朱允熥的建议(3)

“武学很辛苦。”

“那些武将勋贵之家的子弟,大多数从小娇生惯养,根本吃不了那个苦。”

“也就不愿意进入武学。”

“偶尔有一些能吃苦的,能力也很不错,加上父辈荫庇,他们根本不需要进入武学,也能建功立业,平步青云。”

“武学便成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实际上,早在北宋第一次兴办武学的时候,便只置办了不到九十天,就废除了。

原因是根本招不到合格的学生。

后来虽然再次开办,但仍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老朱开办武学,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

自古“穷文富武”。

穷人家缩衣节食,挤一挤还能勉强供孩子读书。

但学武的话,那是真的供不起啊!

光是吃的,对穷人家来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若按工价折成收入来计算的话。

这个时代的粮食比后世贵几十倍。

学武又必须要吃得好。

对富人家的孩子来说,他们虽然吃得起肉。

可问题是,为什么不学文,却要从军习武呢?

受苦受累不说,还要上前线打仗,危险无比。

至于常升这类武将勋贵子弟,躺在父亲的功劳薄上吃喝玩乐,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算来算去,无论哪一类人,都不愿意进武学。

连合格的学生都招不到几个,自然也就很鸡肋了。

不过,朱允熥很清楚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武学的收益,实在太低了。

学文的参加科举,中榜题名,就能做官。

可武学不一样。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不可能伱学了武学,会纸上谈兵,就让你去统率军队作战。

这也太儿戏了!

这与文官还真不一样。

最终武学出来的学生,还是得去战场上历练,立战功才能一步步升官。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投军呢?

何必多此一举?

老朱置办的武学,还只招收武官子弟,进一步限制了招生范围。

这些人,就算想从军,明智的做法,也是直接去父辈的麾下从军,而不是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