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露出灿烂笑容。
多亏了科学期刊。
要不然,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摸索不出其中的关窍。
同样的一幕幕,发生在大明许多地方。
无数的工匠,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都从科学期刊学到了技术,解决了从前一直难以解决的难题。
科学期刊是大杂烩,涉及的行业很广,上面的内容,当然不可能全部能看得懂。
但没关系。
只要与自己专业技术相关的那部分能看懂,就足够了。
也有少数技术高超的人,在看到科学期刊上面的专业知识后,不屑摇头。
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更好的技术。
其中有一部分人,便给科学期刊投稿,讲述自己的技术。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华夏民族的两个传统了。
一方面是将技术藏得很紧。
另一方面,又渴望人前显圣,青史留名。
一个技术高超的工匠,通常不愿意轻易的将技术传授给自己的弟子。
但如果有机会能成为像鲁班那样的祖师爷,被万世顶礼膜拜,那他便可以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技术都公布出去。
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的心态。
对这些人来说,在科学期刊投稿,发表自己的技术见解,不仅能获得丰厚的稿酬回报,更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名气。
之前在科学期刊发表文章的第一批工匠,已经有无数同行前去拜访了。
名利双收!
令人趋之若鹜。
对于这种变化,朱允熥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这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匠,像儒家弟子传授圣人之学一样,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贡献出来。
促使各种技术,也渐渐如儒学般,成为当世显学。
百家争鸣的时代,悄然到来。
科学期刊编辑部。
自从科学期刊开始筹办,赖文安便被朱允熥任命为总编辑。
一起进入编辑部的,还有数十名技术高超的制造局老工匠,以及一部分原国子监学子。
若没有这些人的努力,科学期刊也无法顺利问世。
也只有身为太孙,执掌大明帝国的朱允熥,能调动如此之多的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
工匠们能将自己过去的经验讲出来,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