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七章 一场豪赌!新的难题!(3)

他到朱允熥身边听命后,名义上的官职是东宫史官。

皇帝的一言一行皆有人负责记录,名曰“起居郎”。

储君的言行也有官员记录,也就是所谓的东宫史官。

按规矩,起居郎和东宫史官应该是事无详略,凡皇帝和储君的事,全部都要记下来。

那只是对外的宣称。

实际上嘛,当然是另外一回事。

特别是皇帝或储君,与亲信大臣,官员的禁中密谈,是绝不能随便乱记的。

闻言,夏原吉笑道:

“将粮食存进粮食署,能减少虫鼠偷吃,受潮霉变带来的损失,百姓们自然乐意。”

杨士奇也笑道:“这是因有大明银行在前,百姓们能放心存钱,自然也能放心存粮。此外,还多亏了大明日报的宣传,才在民间形成热潮。”

自古以来,老百姓就是喜欢跟风的。

向粮食署存粮这种事,也不例外。

只要村子里有人存了,就会有人跟进。

邻居家存了,自己家就敢存了。

这种看似无脑跟风的背后,实际上是民间百姓长久以来养成的生存策略。

大家共进共退,有什么事也能一起扛下。

如果只有自己一家特立独行,遇到事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存粮的事,亦是如此。

自己一家人存,他们担心粮食署将粮食贪没,担心取不出粮食。

所有人都存了,这种担扰也就烟消云散。

因为他们相信,粮食署不会犯众怒,侵吞天下所有人的粮食。

大明日报的宣传,同样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如今的大明日报,影响力极大,随便一篇文章,都能让天下震动。

“虽然有用水泥新建的粮仓,可以防鼠防蚁防潮,但粮食终究不比银钱,储藏在粮仓里面,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损耗,何况储藏粮食本身的成本也不低。”

“建造粮仓造价高昂,管理人员的薪水开支也不低。”

“朝廷要拿出一大笔钱补贴才够。”

“还有,若百姓都要取粮的话,长此以往,只恐粮仓里的粮食会入不敷出。”

粮食署的承诺凡存粮一点都不少,但实际上,粮仓里储藏的粮食,也会有一点损耗的。

这就变成了进来九十八斤粮,出去一百斤。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