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会不断提升,最终,在到达钱德拉塞卡极限后,内部的碳氧元素也开始了聚变。
又因为它无法通过改变体积来动态调整内部温度和压力的缘故,这聚变一旦开启便会进入失控状态,最终将整颗白矮星都炸的粉身碎骨。
这,便是ia型超新星爆炸。
此刻,呈现在李青松视野之中的飞马座g76,便是这样一个恒星系。
此刻,这颗被李青松称之为飞马座g76a的白矮星,其通过吸积伴星物质,质量已经达到了约1.3倍太阳。
依据白矮星的元素构成不同,钱德拉塞卡极限也略微有浮动。这颗白矮星的钱德拉塞卡极限,经李青松精密观测与计算,约在1.39倍太阳质量。
还差0.09倍的太阳质量,它便可以触发超新星爆炸,也即大约等同于3万颗地球的质量。
按照正常吸积速度,这一过程需要大约10万年的时间,也即这颗白矮星平均每年从伴星身上吸积等同于约0.3颗地球的质量。
区区10万年,对于恒星演化来说不过一瞬间而已。但对于李青松来说却太过漫长。
综合云罗文明发送的信息要求,如果要完成这一次任务,李青松必须要在最长不超过500年的时间之中完成。
去除航行时间与前期准备时间,李青松最多有350年时间可以利用。
要在350年时间内,将等同于三万颗地球的质量投入到这颗白矮星之中,大约每四天多一颗地球,等同于将这颗白矮星的自然吸积率提升大约300倍,这真的是我能做到的吗?
李青松虽然一直以自己的工业实力为傲,但很显然,这一任务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极限。
再说飞马座g76星系之中,除了那两颗恒星外,也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质量可以动用。
围绕着这两颗恒星运转的大行星数量有五颗,其中两颗比地球质量稍小,一颗比地球稍大。
除了这三颗岩质行星外,还有两颗气态巨行星,俱都比木星质量略大。
但就算是这颗比木星还大的气态巨行星,其质量也仅仅只有约330倍地球质量而已。
五颗行星的质量加起来,也仅有地球质量的660倍,距离三万颗地球的质量要求还差得远。
唯一的办法是进入那颗红巨星的大气层,以恒星物质作为质量来源。
暂且不说红巨星大气层内的恶劣环境,只说它的物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