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71章 捉星拿月(4)

在当初由电弱晋升为强核的时候,李青松便尝试过在气态巨行星内部进行观测的行动。

但因为气态巨行星内部的压力实在太过巨大,且自己的科技有限,无法支撑的缘故,最终未能成功。

但现在自己的科技程度已经到达强核巅峰,强核材料早已经获得了大规模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探测飞船的性能大幅提升,进入气态巨行星内部进行探测便有了可能性。

当然,李青松此刻所掌握的强核材料,其本质上并不是理想化的“克服原子核间库伦斥力,令其紧密排列”的那种材料。

理想化的强核材料,密度大约接近中子星的密度。其各种性能当然超乎想象的强悍,甚至能近距离硬抗大当量氢弹的爆炸,将其丢到恒星核心恐怕都不会破损。

但它的技术含量实在太高,在可预见的未来,哪怕成功晋升为引力文明,李青松都清楚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做出这种材料的可能性。

现阶段李青松所谓的强核材料,其实是和能量护罩类似的某种通过强核激发来获取到的材料。其性能当然比真正理想化的强核材料差得远了,但也比常规材料超出许多,足够用了。

确认了这两种方式全都具备工程可行性,李青松立刻便和众多智慧生命科学家一起,真正开始向“引力子量子化”发起了冲锋。

首先进行的是引力子望远镜的建设工作。

它太大太大了,直接在太空之中找一个地方开始建造恐怕不行。更加经济与合理的方式,是找一颗矮行星,借助其结构和框架来进行引力子望远镜的搭建。

一番寻找之下,李青松很快便找到了一颗合适的星球。

它距离主恒星约有120亿公里的距离,接收到的恒星辐射极低,且周边不存在任何大行星,也不必担心会受到引力干扰。

就是距离远了一些。120亿公里的距离,就算是李青松的运输船,一趟运输下来也要耗去约三个月的时间。

但这个障碍对于李青松来说最多也就是略微麻烦一点而已,仍旧算不得什么。

大量的工业飞船、运输飞船抵达这颗矮行星,工程立刻开始。

操纵着元始ai,令它操纵着各种智能机器人和机械实地展开作业,李青松还分出一点心思,望着这颗矮行星那布满暗红色托林的大地,心中满是感慨。

他回想起了当初自己在洛神星之上艰难发展,一点一点积攒克隆体,发展科技的岁月。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