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72章 虚实相接(3)

足够的观测密度。

毕竟那种湍震现象极为微弱,且据计算极为稀少,必须要维持足够的观测密度才有希望观测到。

此刻,在数量高达千万的细分领域和应用层面的研究项目之外,这两个涉及到最根本、最基础物理学定律的试验计划已经全面开始了运转。

两张大网已经彻底张开。能否捕捉到引力子这头神秘莫测的猎物,就看接下来一段时间了。

时间悄然流逝着,转眼间便是一年时间过去。

截止到现在,李青松投入到气态巨行星的特制科考船数量已经突破了千万艘。引力望远镜那里,探测到的撞击事件总数量也达到了40亿次。

但很遗憾。这千万艘科考船没有探测到一例湍震现象。那40亿次粒子撞击事件中,也没有一粒引力子撞击事件。

这一结果引起了李青松与一众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

事情的发展不应该是这样的。按照之前理论计算,就算此刻己方仍未直接探测到引力子,至少也应该探测到了一些疑似事件,或者检测到了一些间接效应才对。

实在不应该像是现在这样一无所获。

除非,己方的设想从一开始就错了,除非引力子的性质与己方之前的理论计算存在较大偏差。

那么,该做第二手准备了。

李青松一边召集大量的智慧生命科学家,展开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会、讨论会,不断交流碰撞新的想法,探讨新的可能性,一边继续维持着这两项探测任务的进行。

时间继续悄然流逝着,转眼间便到了第五年。

气态巨行星内核探测计划,与引力望远镜探测计划仍旧一无所获。

不,不能说是一无所获。

除了引力方面,在其余方面李青松倒是收获了许多东西。

在平均每天1000万例以上的中微子撞击事件之中,李青松的中微子天文学大幅发展,对宇宙演化、大尺度纤维状空间结构、各种极端天文现象、河系合并、星系早期变化等等领域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持续不间断的气态巨行星内部观测,则让李青松对气态巨行星的内部结构、物理变化,乃至于恒星的演化等等,也有了大量的资料和科技积累。

这两个探测计划并不能说是“赔钱”的。

将当初投资额看做100块的话,这些收获大约价值150块,对于李青松来说仍旧是赚的。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