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过来。
将这一份成果再引入其余领域,李青松意外看到,它几乎在每一个基础物理学领域之中都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李青松迅速意识到,这就是自己所期待的那个突破!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一般,轻而易举的便将以往牢不可破的物理学之锁打开,且融合了多个看似相互矛盾的理论,让人们意识到,那些看似不可交融的理论,原来在更底层竟然都是相通的,仅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有了这一突破,李青松所期待的不仅自洽,而且与现实现象相契合的理论体系终于建立成功。
这一套全新建立的理论也完善解释了为什么之前的两项重大探测工程会失败。
“原来引力子具备与虚粒子类似的特性啊怪不得无法直接探测到。”
虚粒子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粒子,与实粒子对应。
在李青松现有的基础物理学理论之中,所谓虚粒子究竟存不存在都还暂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说虚粒子存在,它却绝对不可能被观测到。因为任何能被观测到的粒子都是实粒子。
也即,假设一个虚粒子被观测到了,那么它就不再是虚粒子了。
说它不存在,而仅仅只是一种用于计算的数学工具,它却能导致可观测到的各种效应。
它是基本作用力的传递粒子,譬如,电磁力就是通过虚光子传递的,而电磁波则是通过实光子传递。
放在引力上,正常情况则应该是两颗星球之间的引力通过虚引力子传递,引力波则由实引力子传递。
但与其余基本作用力不同,李青松通过现有探测数据与全新理论进行推算,发现引力子并不存在虚实之分。
引力子只有一种,但却会有不同的外在呈现。
它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虚”的,唯有在少数极端特殊的情况下,才会由虚向实,呈现出实粒子的特性。
理论推进到此刻,想要观测到引力子,研究方向似乎便很明确了,无非是营造出那种可以让引力子“由虚转实”的环境而已。
但却又因为未能完成引力量子化的缘故,李青松又无法知晓那种环境究竟是什么。
这似乎又营造出了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想要探测到引力子,就必须先营造出那种环境。而想要营造出那种环境,又必须先探测到引力子,完成引力子的量子化。
“不,这绝不可能是一条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