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74章 众多突破(6)

本。

生物科技的突破,让李青松具备的科研实力瞬间提升了几十倍不止,万有理论实际应用研究的进展也瞬间加快了几十倍。

很快,第三个重大突破事项出现。

能源科技!

在之前强核阶段,李青松已经能做到采取多重聚变的模式,将物质转换效率提升到1%左右。

也即,一千克聚变燃料之中,有大约10克物质可以完全转化为能量。

这个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足够惊人,已经足以支撑起庞大的舰队展开跨越数百上千光年的远航。但此刻,基于引力理论的突破,李青松又找到了另一条质能转化效率更高的道路。

重核聚变!

通常来说,元素越重,想要令其进行核聚变,所需要的温度与压力便越高。

譬如氢氦锂铍硼这五个最轻的元素,硼聚变所需要的温度和压力便在铍之上。

在之前阶段,李青松最多只能满足氕聚变所需的环境。但此刻科技愈发进展,引力技术的介入可以让李青松营造出更加高温高压的环境,于是氢氦之后的元素的聚变便也具备了可能性。

尤其是,氢和氦的聚变会生成后续更重的元素。那么李青松便有了这样一条思路:我首先进行氢和氦的聚变,生成其余较重元素后,再反复利用,让它也开始聚变,如此重复,岂不就能获取到更高的质能转换效率了?

基于这个想法,李青松展开了大规模的试验。最终,李青松确定了自己现阶段的技术极限。

自己最多能营造出足以让第12号元素镁进行聚变的环境。在镁之后,铝硅磷硫氯等元素的聚变暂时不可行。

于是李青松便专门设计了一条聚变链路,从氢开始,由氢聚变成氦,再由氦聚变成碳,由碳聚变成氧,由氧聚变成氖,最终聚变成镁,连续进行5重聚变,且采取引力技术,对其聚变过程、聚变效率、聚变产物等进行主动干预,尽可能的提升能量产出。

一番试验之后,李青松满是欢喜的看到,目前这一套较为简陋的多重重核聚变链路,最终的质能转换效率被提升到了1.9%左右,超出强核阶段氕聚变高达90%以上!

而这才仅仅只是多重重核聚变的起始阶段而已。伴随着自己的科技继续进步,设备继续优化,理论之中,这一套装置的质能转换效率甚至有望提升到4%!

每1千克燃料之中,有40克物质会被完全转化为能量,比强核巅峰阶段提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