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15章 帝玺(2)

群人往前一凑,但只是看了一眼,就跟蛇吐信子似的,响起一连串的吸气声:“嘶”、“嘶”、“嘶”、“嘶”、“嘶”

头戴冬朝冠,劲围黑龙披领,身穿明皇龙袍这谁?

旁边就有题:乾隆元年八月吉日。

这是乾隆登基画像都不用猜,绝对是郎世宁执笔的写实像。

再看另一幅,七八个人齐齐的睁大眼睛。

倚树斜靠的那个男道士,和乾隆画像上的,难道不是一个人?

仔细再看,越看越像,越看越像

正愕然不已,林思成一点鼠标,屏幕上的画面一变,又换成几乎一模一样的一幅。

一模一样的服饰,一模一样的构图,一模一样的景物,乃至于线条、渲染、设色都别无二致。

唯有一点:画中的男道士稍有差别。

再看电脑上那幅的题词:胤禛行乐图乘槎成仙!

即便叫个小学生过来也能看的出来:桌上这一幅,就是照着电脑上这一幅仿的。唯一的区别,不过是把青年时期的雍正换成了青年时期的乾隆。

所以,这难道不是乾隆的肖像画?

有多稀有?

可以这么说:有据可考存世的乾隆肖像画拢共七十二幅,其中的六十九幅珍藏在故宫、雍和宫、布达拉宫。

剩下的三幅在国外:大英博物馆两幅,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一幅。

民间珍藏,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名家还是佚名所作,一幅都没有。

关键的是,这一类作品压根就不用看什么艺术水准,意境神韵,就看像不像。

再看,像不像?

不敢说百分百,至少七八成。

但并非樊道人没画好,而是前者为写实肖像,要求就一点:有多像要多像。

后者为道教修仙题材的工笔设色叙事画,必须保留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

反而言之,故宫藏的再多,也不可能拿出来拍卖,国外的那三幅更是想都别想。这样一来,这一幅,岂不就是民间唯一流通的乾隆肖像图?

郝钧双眼泛光:如果把这幅画给他,他能开一个“御容”拍卖专场。以后他这个荣宝斋的经理,天王老子来也换不掉

顿然,呼吸就粗重起来,郝钧刚嗫动嘴唇,林思成摆摆手:“郝师兄你先别急”

说着,他打开最后一幅,也就是那幅乘槎成仙,然后在键盘上一敲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