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真迹,这个时期他专仿米董(米芾与董其昌),多书行楷与行书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但字体稍嫌瘦长,缺少变化和韵味”
“中年专攻赵孟頫,融合二王风骨,字体慢慢丰腴,风格也逐渐雄健”
林思成认真的讲,但压根就没人听。男女老少八个人,十六只眼睛来回游走,忽而书上,忽而屏幕上。
即便是鉴赏功底最差的赵大和赵二,也能分辨出来:书上与电脑上,就是同一个人的笔迹。
匆匆再一翻,还是“三卷合一”的合订本,时而就能翻到极其显眼的的行书与行楷注解。
大略一算,即便没有上千字,至少也有七八百。
这个更少,比乾隆的印还要少。
故宫里珍藏有多少不知道,但民间流通的乾隆真迹,字和画加一块,绝不超过三十幅。
再加一块算算:乾隆御笔、胤禛宝印、两幅帝王肖像,以及一樽双鹤炉十个两百万不敢说,但六七个两百万轻轻松松。
而林思成,就花了个零头?
王齐志眼中泛光,掠过香炉、画像、印章,以及柳庄神相。随后,又落在郝钧和赵修能的脸上。
赵修能老神在在,浑不在意,郝钧的脸禁不住的一红。
不赖王齐志这样的眼神:这些东西,是三个人一块去看的,对吧?
但结果呢?
甚至于刚刚,林思成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的时候,郝钧和赵修能依旧狐疑:知道林思成捡漏了,却不知道漏在哪里,每一件又有什么蹊跷。
但这赖不到他们:八件东西,林思成从头到尾也就看了半个小时。而且其中至少有十分钟在演戏。
平均到每件不到三分钟,郝钧和赵修能倒是想看仔细点,但也要能来的及。
往细里再说,先说那三幅画:哪怕是现在再让他们评价一下,郝钧和赵修能依旧敢拍着胸口说:画的很一般。
但谁能想到,这玩意竟然是帝王像?压根就不看画的好不好,而是像不像。
比如叶安宁,在故宫待的更久吧,而且专攻字画,两幅原作都见过。再想想她看到画时的反应:
隐隐约约,似曾相识连她都这样,何况郝钧和赵修能?
再说雍正的印:又是清和散人,又是一明山人,又是玄诚道人大大小小十多方全是道士印。哪一方不比这一方大,哪一方的材质不比这一方好?
更见鬼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