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31章 窑址就在这下面(2)

玉的窑址不可能在这里!”

“那为什么不按照他们的建议,往黄河岸边找?原因很简单,瓷土成份不符合:之前秦师兄化验过,这几天黄教授也化验过,结果都一致:无论是细瓷粗瓷,白瓷黑瓷,宋瓷明瓷,收集到的样本全为钙系釉。

而黄河沿岸常年受碱性黄河水浸蚀,烧出来的必然是钙-碱系釉所以,窑址在哪都有可能,就是不可能在黄河沿岸”

“咱们再说老窑头,这里是整个河津市境内唯一有明确指向,唯一有文献记载,烧造过陶瓷用具的地方。那问题就来了:既然交通这么不便利,建国后,公社为什么还要把缸窑设在这里?

按我的推测:在建国前,这里就烧过瓷。甚至于更早,清代,乃至明代就烧过。所以,老窑头存在古窑遗址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能在这里找到窑址,咱们就可以以此溯源,对周边进行试勘”

“但资料里显示,这里只是在建国后烧过陶缸,所以才叫老窑头!”商妍拿着文件,“除此外,再没有任何有关烧瓷烧陶的记录!”

“史料中没记载,不代表没有。商教授,至少我敢肯定:老窑头不但烧过缸,还烧过黑瓷!”

林思成回了一句,打开标本箱,几个人探着脖子瞅了一眼:里面全是残器,不是黑瓷,就是酱瓷,说明瓷土铁含量极高。

胎质很粗,颜色很深,明显能看到硫化铁颗粒和煤渣。关键的是,竟然还有瓷缸的碎片?

“这些都是从河津本地收集的,瓷缸产于六七十年代,黑瓷则产于清末民初,但胎土成份一致,基本可以断定,出自同一产区。”

“之后,资料组查询县志和工业档案,建国后河津县的缸厂建过不少,但唯有老窑头的胎土和标本一致。凭这一点,至少可以断定在清末民国初期,这里烧过黑瓷”

田杰又看了看地图:“你刚才说的往周边试勘,周边指哪?”

“龙门山往南,固镇一带!”

林思成点了一下老窑头,又指了指中间用红框圈出来的位置:

“老窑头全是山,但再往南,到固镇一带却是平原。矿虽然也有,但没那么密集。唯有一点:古代的固镇范围极大,包含上固、下固、东固、西固即现在的樊村镇、僧楼镇两个镇的北半部分。

东西二十多公里,南北差不多十五公里,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勘测,无疑于大海捞针。所以,必须先找到一个锚点,然后根据线索,缩小勘探范围”

“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