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40章 言之尚早(2)

,还是焦煤型瓷窑,史料文献中最早的记载已经到了宋末,包括同时代的考古发现也证实这一点。

但话没说完三分钟,离窑炉不到十米远的地方,就钎探到了焦炭堆?

说明在唐代,河津就已能烧出结釉一千四百度的高温瓷。

到这一步,已然不是填补历史空白的问题,而是改写历史。更意味着新的工艺,新的科技。

光是一个“唐代焦炭”,就足够将河津窑,将发现河津窑的林思成写进教科书。

以后但凡提到唐瓷、高温瓷、古代冶炼,就离不开这个地方,离不开发现这个地方的这个名字

顿然,有人又想起刚下车,林思成在松木里看了看,又上山转了转,然后抬手一指:哪儿是庙、哪儿是池、哪儿是窑。

以及,他对于烧煤型瓷窑、焦煤型瓷窑的判断。

说实话,这已经不是快不快,准不准的问题,而是超出了常人的认知。

想想之前:二十出头的荣誉顾问,特邀专家,特聘工程师这他妈得有多优秀?

再看看现在:值,真他妈值,千值万值。

哪怕最后没有复原什么卵白瓷,光是这座窑,就不枉市领导那么重视,专程带团去西京谈判了一场

一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林思成依旧波澜不起,按步就班。

“黄教授,取样吧,先过一下仪器”林思成交待着,又笑了一下,“都先别高兴太早,万一不是唐代的,而是宋,更或是金代、元代呢?”

那也够了。

哪怕是元代,也比最早发现的“明代成化用焦炭烧斗彩瓷”早了两百年,足以称得上改写历史。

何况在场的都不算外行,至少知道什么是迭压型遗迹:城上建城,坟上建坟,即上下覆盖,老的在下,新的在上。

如果是窑址,那就是老窑上面建新窑。

再看钎管中的土层:新窑炭堆的最底部,与旧窑顶的红砖层足有一米,而且全部为生土层。

由此就可以推断出:这种迭压关系并非人为因素导致,而是来源于自然力量。十有八九是山洪、泥石流之类的灾害毁了旧窑,灾后又在旧址上建的新窑。

换种说法,新窑旧窑之间相差的时间,可能不超过十年,很可能只隔着一两年,说不定连窑工和师傅,都是同一批人。

所以,如果是旧窑是唐代,新窑也只可是唐代

林思成又要了纸和笔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