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43章 绰绰有余(1)

只是借鉴了邢窑的部分工艺,那剩下的那部分,又借鉴的是哪?

毕竟涉及到后续的研究方向,如果从学术的角度而言,双方属于竞争关系。即便问了,林思成也不一定会说。

但万一呢?

姚主任转着念头:“林老师,能不能再请教几个问题?”

林思成点头:“可以!”

咦,这么爽快?

霎时间,所有人打起精神,竖起耳朵。

“谢谢林老师!”

姚建新郑重其事的道了一声谢,拿起水即生面前的几份报告,“这两份也是白瓷釉,看釉面折射率、釉浆及瓷胎成份,和邢窑白瓷的区别好像不是很大,是不是也和北午芹唐瓷的工艺有关?”

“不是有关,而是本来就是!前一份是永济民间征集的白瓷残器,属宋末金初。后一份是蒲州古城废墟(永济)收集到的瓷片,属金末元初。

所以这两份报告,都是河津白瓷在不同时期的成份数据你再和北午匠唐白瓷做对比,就能看出三者之间的区别”

林思成直接了当:“姚主任,你先看电脑上一份,也就是北午芹唐瓷:釉料成份数据中,钙含量是不是极高?你再看器物特征:胎厚、质粗、易吸水,且釉色透青,底足为玉壁底。其实这几点,都是同一原因所导致:高钙釉。”

“成因并不复杂:河津瓷土本就是高钙土,又借鉴邢窑的烧造工艺,在釉料中添加了相当数量的石灰石,导致釉浆中的钙含量达到极其夸张的数值:18%及以上。

而钙本就是助熔剂,河津窑又是高温窑,两相一结合,釉浆流动性极高。烧出的白瓷极具特色:釉面清澈,玻质化强,近似透明,就像水总工的那只碗。

缺点是必然会导致流釉,同一炉烧一千只,出炉时完好的成品可能还不足百分之一。

但唐代并不知道什么钙不钙的问题,为解决流釉现象,瓷胎必然会加厚、质粗,且吸水,为了方便挂釉,甚至会将胎唇加厚就像水总工的那只碗。”

“但胎一粗,铁含量必然高,所以釉色泛青。多余的釉必然会流向底部,这也就导致足底会形成极厚的釉层,所以才叫玉壁底。”

一群人不住点头,在心里默默的加了一句:又比如,水总工的那只碗。

林思成又起第二份报告:“但到宋金时期,河津白瓷的胎体已然很薄,胎质相对细腻,釉色更白,且玉壁底已然绝迹。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