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62章 保密(3)

他们进了实验室。

与年前相比,实验室的规模扩大了近一倍,上了好几套新设备,原有的两个实验组扩大到了三个。

包括辅助人员,人数增加了一倍有余。

一如既往,各司其职,专注而又投入。

吴晖暗暗点头。

他一直认为,搞研究的还是纯粹一点的好,就比如像眼前:你看你的,我干我的。

不需理会是不是领导,又是谁带来的,我把我的活干好就行,其他的自然有上面的领导顶着。

由此可见,林思成的实验室管理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暗暗转念,如走马观花,大致看了一圈。

但看的越多,吴晖越是觉得不对劲:不是这研究的都是什么?

几个组都在做实验,做的都是金属防锈的钝化处理,但实验的标本,却让他有些看不懂:

牛油、菜籽油、茶叶、松脂、食用碱水、磷矿石、泡花碱(天然矿石,俗称水玻璃)、石墨、环氧树脂甚至还有葡萄糖?

他看了好久:“王齐志,这是在研究什么?”

“古代金属防锈技术中的吸膜成份!”

吴晖愣住,嘴张了好半天。

一直说铁器文物保护,但同类型的文物保护,研究方向却有本质的区别:

文研院的研究方向是出土铁器文物保护研究,属于田野方向。

国博的研究方向则是馆藏铁质文物技术研究,主要针对文博机构。

两个课题均属国家文物局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工艺。

但不管是哪一种,也不管是文研院,国博,还是后来的北大,或是北工大,都是以“已出土文物”、“现代保护技术”为重心。

说白了:防止金属文物出土后,发生“崩溃性”的病害锈蚀现象。

比如有些青铜器,刚出土时金光锃亮,但有的几分钟之内,就能锈的跟刷了一层黑漆一样。

更有些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点点的锈成渣,碎成粉。

所以,林思成和王齐志搞的这个“古代金属防锈”,不是南辕北辙,相背而行?

那王齐志之前说的,“摸着文研院和国博过河”,又是怎么摸的?

吴晖皱了皱眉头:“核心数据呢,能不能看一看?”

“看倒是能看!”王齐志沉吟了一下,“但领导,你得保密!”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