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63章 被震住了(1)

吴晖盯着电脑,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只是bta复配体系,林思成就研究出了五大类:溶剂基础复配、无机盐协同、多功能环保型复合缓蚀、植物源-无机复配、有机材料复合封护。

文研院和国博研究了几类?

答案是,一。

即溶剂基础复配:以水、丙酮或乙醇为溶剂,提高bta缓蚀效率。

国博稍短点,从2005年立项,到现在差不多三年。但文研院整整研究了九年。

两家砸进去了多少钱,估计只有局里专门负责项目资金的领导知道。至于人力,两个项目组加起来没一百来号,也有八九十号。

再看这儿:三个实验组十六个人,加辅助人员二十四五个,还不足三分之一。

从实验室刚成立第一天开始算,林思成研究了还不到一年,乃至把实验耗材全部给他换成黄金,有没有两家国字头的十分之一?

结果倒好,效果竟然比国博和文研院还高百分之十?

即便如此,两家已经算是把这条塞道堵得严严实实,其他的研究机构不得不另辟蹊径。

即林思成的研究报告中的第二种:无机盐协同。

记得是2000年,还在江西理工读材料学硕士的窦鹏首次提出:bta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对铜材防变色性能的协同作用。

过了四年,到2004年,北工大初步证实钨酸盐(nawo)与bta复配存在协同缓蚀效应。

直到今年,北大文博学院的胡钢教授与团队首次确认,bta+钼酸钠复配在青铜表面形成复合膜,缓释效率显著提升。

这算是国内针对bta与无机盐复配缓蚀研究领域最早、最显著的研究成果。直到现在都还处于验证阶段,还没发表论文,消息只在文博圈里打转。

但在林思成的研究报告中,这仅仅只是根目录—父目录—子目录之下又之下的目录中的一项?

即:bta复配体系—低毒无机盐协同—钼酸盐复配—铜质文物缓蚀:bta+钼酸钠复配在青铜表面形成[cui-bta]聚合物与moo复合膜

如果这一项成果是林思成抄的,那剩下的呢?

吴晖没见过胡钢教授的研究资料和核心数据,但他干了半辈子,数据对不对,有没有造假,一眼就知道。

他甚至怀疑,胡教授的数据,估计都没林思成的这么详细: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