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64章 屈才了(2)

乍一看,复配体系才四种,感觉好简单?

但具体到分类品种,四种盐类的单体总数是一千一百多。如果扩大到适用于缓蚀剂的无机盐,基础单位是“万”!

而且并不是你把单体选对,实验就能做成功:还需要精准的核心配比、更需添加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酸的种类、数量与顺序,及实验环境参数:ph范围、温度、湿度等等等等,精确到小数点之后好几位的程度。

不管是哪一种,但凡错一个百分点,准备了十多二十天,乃至一两个月的实验当场就能报废。

其次:因为技术封锁,难以通过国外已成熟的理论模型准确预测性能。需要反复试错,反复试验,更需长期积累实验数据。

有时,突破性进展耗时,至少以“十年”计。

比如文研院。

但文研院和国博背后站的是部委,北大文博系背后是国内最顶尖的高校。每一家的团队,都聚集了国内最权威的专家,用的更是最顶尖的设备,纯度最高的物料。

而林思成呢?

实验室三个组长全是门外汉,剩下的全是实习生。数来数去,就王齐志稍懂点,却是个甩手掌柜?

等于这些研究成果,全是靠林思成搞出来的?

如果列个公式:林思成vs国内顶尖考古科研机构ko。

关键的是,他学的压根就不是材料学,甚至大学都还没毕业这谁能想的通?

吴晖又叹了一口气:“林思成,你知不知道,你的这些成果一旦发表,意味着什么?”

林思成顿了一下。

他当然知道:把基础溶剂的缓蚀率提高到了百分之八十五,等于文研院的十一年,国博的五年,全白折腾了。

包括数以千万计的经济成本,几十号专家十数年的心血,全白费了。

同时也意味着,这条赛道彻底被他堵死了。

他把无机盐复配体系扩展到四种,等于北大文博系这三年,也白折腾了。

百分之九十六及以上的缓蚀率则意味着:无机盐复配这条赛道,也被他给堵死了。

虽然剩下的三大类,林思成还处在研究阶段,但基本已被他圈好了框架,锁定了研究方向。

可以这么说:以后不管是谁研究bta考古应用缓蚀技术,林思成就像横亘在路中间的一座山,永远都绕不过去的那种。

这还是他刻意放缓研究节奏,故意压着实验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