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估价,rmb:380,000-450,000。
林思成暗暗一叹:如果是真迹,三十多万买一个字够不够?
叶安宁一脸期待:“怎么样?”
林思成端详了好一会:“你要拍?”
“我又不搞收藏?”叶安宁压低声音,“我是让你捡漏!”
林思成笑了笑。
乍一看:好家伙,乾隆御宝?再一看价格,保准倒吸一口凉气:才三四十万?
自然而然,就会冒出捡漏的念头。
但别奇怪,这样的情况每年都有。国内国外各大拍卖行,每年上拍的乾隆御笔差不多在一千件以上。有的时候,估价十多万的都有。
究其原因:伪作太多。
据故宫博物院统计,光是有据可查的,乾隆一生留下的书画真迹有四万多件。晚清到民国的仿作,则在十倍以上。
抛开仿作,就说这四万多件真迹:由翰林院词臣代笔的,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四十万再加三万,这是多少?
重点在于,乾隆的笔力和画功都只是一般,字为程式化行书,画风平直,匠气过重。
说直白一点:没什么个人特色,词臣极容易仿笔。但因为用的是贡纸、贡墨、又是在乾隆时期创作,让现代鉴定的难度直线飙升。
所以,既便纸对、墨对、印对,但除非石渠宝笈著录,或有据可查是乾隆亲笔的重大历史题材,或留有后来名家顶级鉴藏印,其余一律归为代笔。
这三种,还不到乾隆所有作品中的千分之五,而这其中的百分之九十,都由各大博览机构珍藏。民间流传的,不足上千件。
像眼前这一种,就是三种之外的那种,所以才会标价三四十万。
其实真正的内行大都知道这个情况,有时候看质量不错,也会拍一两幅。但出价普遍不高,基本不会超过最高估价。
但怕就怕遇到外行或是半内行,以为捡了漏。一遇到这种,送拍方不请个托往上抬价,都对不起财神送上门的机会。
暗忖间,林思成又看了两眼:“可以拍,但别超过六十万!”
叶安宁怔住:“啊?”
意思是这是代笔?
她低下头仔细看,一看就是好久。
林思成又提醒了一下:“钱维城!”
叶安宁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己看不出来?
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