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99.“压台”(3)

身边已经有了像卡维这样有天赋的学生,赫曼也足够听话,没那么多棱角。

看着希尔斯的离开,卡维反倒有些落寞,从能力来看他肯定要比赫曼来得强些。一个外科团队四人组是标配,面对复杂手术能保证足够的人手,而面对普通手术时,只要再拉上一两个实习生,一个团队还能拆成两个来用。

独步成仙

现在四人成了三人,这种弹性也不复存在了。

所以他从刚才开始就一直想把达米尔冈挖到手。

虽然卡维看不出他的上限,但下限肯定比希尔斯和赫曼来得高,拿来当助手再合适不过。当然达米尔冈也有自己的坚持,挖人需要时间,没办法一蹴而就。

现在卡维还是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演讲汇报上。

既然拿出了身份,他也就没想再好好说话:“身份我也挑明了,到最后我也就是想证明术前消毒和术后护理对病人手术后的生存率有非常大的相关性罢了。

看看你们手里糟糕的病患死亡率吧,再看看市立总医院的。只是这半个月的时间,我们医院外科收治了53位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人数只有17人,死亡更是只有10人,只有不到20%。

反正能说的我都说了,数据摆在这儿,你们信也好,不信也好,随便吧。”

说完,他就径直走下了讲台。

卡维认识到了医疗发展的阻力,单凭现在的地位和能力想要在奥地利畅快地传播医疗技术是件很痛苦的事儿。

相比起来英法就要自由许多,人人都在寻找创新,人人都在想方设法地改变现状。在根本没有医学统计学的现在,只要有少量样本的成功就能说服许多人做尝试。

这种尝试又在变相增加样本量,最终形成大样本数据,靠着正循环得出结论。

只要卡维给的是正确答案,结果必然是能成功的。

而在保守的奥地利,皇室在保守,贵族在保守,就连大部分科学家也在保守。他们在一开始就打断了这种循环,最后当然不会有任何结果。

卡维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眼睛看着台上的伊格纳茨,脑子里想的却是自己的事:难道要离开奥地利?

......不急。

想了片刻他还是否掉了这个想法。

现在自己身边有伊格纳茨、拉斯洛和莫拉索,身处欧洲规模最大的医疗中心,很快就要走进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就读,没必要浪费积累下的这些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