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149.一双“有点东西”的马靴(4)

反对声后又能表现得如此平静:“比尔罗特教授不仅是解剖学教授,同时也是外科学院的副院长吧。”

这位是瓦特曼早在去年就物色好的人选,专门从苏黎世大学挖来的。5

他刚来维也纳就被瓦特曼拉去观看了卡维的剖宫产,对手术技巧大加赞赏,但却对术前复杂的消毒工作弃如敝履。尤其是卡维戴在手上的橡胶手套和遮挡口鼻的布罩,都被他理解为夺人眼球的浮夸操作,毫无存在的意义。

“比尔罗特副院长非常了不起。”卡维也是学过比尔罗特胃大部切除手术术式的医生,自然不会对先贤出言不逊,“但这并不影响我驳斥他的观点。”

微生物的观点、抑菌实验、剖宫产、术前的消毒措施,每一样都是科赫感兴趣的内容:“我会在维也纳逗留两个月,这段时间如果有空闲的话我能来你的实验室参观么?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也可以帮些忙。”

大鱼上钩了?

卡维心里欣喜若狂,只是脸上还保持着原来的平静,只有嘴角出现了些反应:“当然可以。”

“谢谢,太感谢了!”

“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倒是希望科赫先生能一直留在我的实验室里。”

这句话大大出乎了科赫的意料,因为医学博士多如牛毛,他对工作的迷茫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同样也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迷茫。

和奥地利不同,德国大学很早就对公众开放。

科赫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钱,虽然有着不俗的学历,但他终究还是矿工的儿子。内科医生的要求实在太高,他没这个资格。而柏林外科医生的数量也几近饱和,没有靠山没有钱的普通医生很难在那里立足的。

他的首选工作地点依然是柏林,因为对微生物的兴趣,科赫也想过往化学方面发展:“我上个月就给柏林化学研究所写了封自荐信,加上化验所阿道夫冯拜尔教授的推荐,应该不成问题。”

19世纪的德国化工在世界都属一流,进入柏林化学研究所工作就意味着站在了世界之巅。

卡维的实验室显然寒酸了许多,硬件根本没得比,但他还是想要尽量争取一下:“再过一段时间,我的实验室就搬去维也纳郊外。不仅面积翻两番,还会新增不少技术员......”

科赫摇摇头,拒绝道:“实在不好意思,我还是更喜欢在柏林工作。”

“我可以给你丰厚的报酬,每月600克朗如何?”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