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媳妇:“您要是爱吃,回去时带瓶豆瓣酱,自家晒的,比买的纯。”
摄影师举着相机拍菜:“王编辑,咱得把这桌菜拍下来,印在书的最后一页,叫‘院里的味道’。”
小宝举着个糖包,凑到摄影师镜头前:“叔叔,拍我!我能一口吃半个糖包!”
“慢点吃,”张奶奶给他擦了擦嘴角,“别噎着。”
弟弟给王编辑递了颗野栗子:“王阿姨,这是张爷爷摘的,甜着呢。我姐的书啥时候能印出来?我想让班上同学都看看。”
“明年春天就能印出来,”王编辑剥开栗子,“到时候给你留五十本,让你当小宣传员。”
“真的?”弟弟眼睛亮了,“我要在书的扉页上写字,告诉他们这是我姐画的,画的是我们院。”
饭后,王编辑要去看槐花画画的地方。槐花领着他们去了西屋,墙上贴满了画稿,有院里的篱笆,有石桌上的茶壶,还有傻柱劈柴的样子。
“这张画的是啥?”王编辑指着张没画完的稿纸,上面是群孩子围着个雪人,雪人戴着红围巾。
“是冬天,”槐花拿起画笔,“我想画咱院冬天的样子,小宝堆雪人,弟弟打雪仗,张奶奶给我们煮姜汤。”
摄影师赶紧举起相机:“别动,这个姿势好,就像在创作一样。”
王编辑看着画稿,忽然说:“槐花,我给你加个专栏吧,叫‘槐花的日记’,你写几句画画时的想法,配在画旁边,肯定好看。”
槐花:“我不会写太多字”
“没关系,”王编辑笑着说,“写短句就行,比如‘今天的向日葵又长高了’,‘小宝的弹珠丢了三颗’,越简单越真实。”
三大爷凑过来看热闹:“王编辑,我能给书提个建议不?加个‘院里开销表’,让读者看看咱老百姓过日子多省。”
众人都笑了,王编辑:“这个建议好,接地气。就加在最后,算咱院给读者的‘过日子秘籍’。”
下午三点,王编辑和摄影师要走了。张奶奶往他们包里塞了些糖包和葱油饼:“路上饿了吃,热乎的。”
王编辑握着张奶奶的手:“谢谢您,张奶奶。这院的日子,比我想象的还暖。等书印出来,我第一时间给您送过来。”
摄影师扛着相机,回头看了眼院里:“我还会来的,拍组院里的冬天,雪落在槐树上,肯定好看。”
许大茂举着手机追出去:“王编辑,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