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卷 第233章 天赋异禀(2)

杜亦熵想了想,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打算让他早点加入重要项目,但你们的新客机项目还不够级别。”

周永航立刻明白了杜亦熵的意思:“难道你想要他”

“你懂的,就别明说了。”杜亦熵打断了他.“你就告诉我,这件事你愿不愿意帮忙?”

电话那端沉默了一会儿。

“说吧,你想让我怎么帮你?”

华夏航空工业是个大家庭,虽然各个研究所间存在竞争,但作为资深人士的周永航并不会仅仅关注自己单位的利益。

于是,杜亦熵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计划:“不要等到新机翼首飞成功了。既然你们已经证实了主动颤振控制法有效,赶紧把它作为先进的案例,在整个行业内推广开来。”

即便八三工程项目的重要性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下降,但想要将一个本科生纳入其中,并非杜亦熵一人之力所能轻易实现。

他必须证明这名本科生具备足够的实力。

单凭一篇航空学报上的论文,对于这样一个大型项目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杜亦熵打算先通过603所将颤振主动控制的研究成果推广开来。

这样一来,作为这项创新的核心贡献者,许宁的地位就会显著提升。“没问题,我会立即着手处理。”周永航很快就理解了杜亦熵的意图,并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原本打算就此结束对话,周永航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哦,对了,老杜,这次运7-200a更换了全新研发的机翼后,与旧款相比简直焕然一新。

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未来市场考量,继续沿用原来的名字似乎不太合适。你能不能帮忙想个新名字?”

运7飞机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苏联的安26运输机研发而来,但这两款机型在市场上并不太受欢迎。

特别是随着八九十年代引进了更先进的机型如图154m、md80及波音757-200之后,国内航空公司对老旧的运7和运8系列兴趣骤减。

此前尝试改进的运7-100型号也因性能不佳而早早退役。鉴于此,周永航一直希望能为这款经过重大升级的新机型重新命名,而此次机翼改造恰好提供了契机。

“取名”杜亦熵对此感到有些棘手。毕竟,在华夏航空史上,飞机命名方式通常比较简单直接,比如运8、强5、歼轰7等,鲜少有人在这方面花心思。

“这事儿不急,等你想好了再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