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卷 第234章 不可思议(2)

ps模型几乎能完美复制真实飞行状态,大大减少实际飞行测试的需求。然而,这样的技术在我们这儿仅能模拟到约70%-80%的程度。

“一步一步来吧,”卢文峰鼓励道.“虽然起点较低,但我们正在努力缩小差距。”想到许宁,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眼前这位年轻人无疑是一位能够引领变革的技术奇才。

“接下来,我们要着手制作原型机,并计划首次试飞。”卢文峰满怀期待地宣布。

然而,此时另一位同事提醒道:“但是卢总,我们的项目资金已经快要耗尽了。”

工程师小声提醒道:“这架新改型的歼7还没找到买家,所以研发费用都是我们611所自己出的。虽然勉强能支持研发和风洞测试,但要真正造出飞机,这点钱远远不够。”

“别担心,”卢文峰坚定地说.“今天下午我们有个会议,我会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说罢,他把文件塞进公文包,迅速离开了风洞实验室。

下午,卢文峰带着歼7f的研发图纸、模型及风洞测试数据来到了会议现场。

“我们的歼7f改型进展顺利,风洞测试显示,它的性能远超现役的歼7e。”

他继续说道.“像去年,以色列帮罗马尼亚升级了160轰炸机,这说明低成本的二代战机仍有市场需求。”

“针对这一点,我们研发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成本较低的歼7f1,它可以直接从160轰炸机f或歼7m升级;另一个是更先进的歼7f2,需要全新生产。

此外,我们首次使用了全数字研发技术,这不仅加速了开发过程,也为未来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总的来说,尽管缺乏初始客户,歼7f具备良好的市场潜力和技术创新点。我们建议通过自筹资金推进此项目。”

会场上短暂地安静了一会儿。在航空业,这样的自主筹资研发并不常见,毕竟开发新机型耗资巨大,且销售受限于复杂的国际局势。

然而,卢文峰展示的数据让人看到了希望。

一位来自黎阳发动机公司的专家提问:“卢文峰,你能估算一下完成这个项目的预算和时间吗?”

“预计需要四千到五千万元的研究经费,”卢文峰回答.“我相信,我们能在一年内让原型机升空。”

卢文峰毫不犹豫地答道。作为项目的领头人,这个问题他已经反反复琢磨过无数次。

起初,在没有得到许宁的支持前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