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卷 第251章 触类旁通(2)

项技术在1996年是否存在。

“我在伯克利读博期间,其实参与过这种算法的研究。”徐舒轻描淡写地说。

“什么?!”

许宁震惊的程度,几乎可以与之前他对杜亦熵造成的震撼相提并论。

“我的导师当时提出这个算法,是为了解决切比雪夫多项式的拟合难题。

而且是在我毕业后,去年才完全开发出来的。这是我首次见到它被应用于其他领域,没想到国内的智能优化算法已经如此先进了。”

面对徐舒的惊讶,许宁一时不知如何回应。

幸好,徐舒很快回到了工作中,开始仔细研究许宁的优化方案,并着手于并行计算程序的编写。

由于前期已经完成了参数化建模等准备工作,他们实际需要做的并不太多。

然而,即便如此,两人还是耗费了大约十小时来完善和测试整个优化过程。

特别是当许宁引入了一个流体偏转装置后,使得任务变得更加复杂。

随着最后一行代码通过了审查,徐舒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回车键提交了计算请求。随后,她放松地靠向椅背,等待着结果的到来。

“首先,你注意到了部分关键点,但还不止这些。

为了加速解的评估及提升整体性能,我还结合空闲时间增量矩阵,研发了一套基于快速组合启发式的局部搜索策略。”

徐舒坐在对面,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困惑,显然还在努力消化许宁之前所说的话。

片刻后,他轻轻点头,感慨道:

“差分进化算法原本是用来解决连续优化问题的,而且它是一种无约束的算法。可你面临的却是有约束条件的组合优化难题。”

“咱们这儿的食堂晚上还开吗?”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许宁问道,显然他感到饥饿了。

“食堂关了,不过我可以带你去个地方吃点儿好的。”徐舒看了看手表后说道。

不久,许宁、徐舒以及杨静三人围坐于研究所的小食堂里,大风扇在旁边嗡嗡作响,给这个炎热夏夜带来了一丝凉意。

三人坐在小食堂里聊得热火朝天。

许宁没能彻底解释清楚,只好笑着答应改日再续。其实,他对1996年的智能算法发展程度并不完全了解。

“看了你的整个程序与说明,我发现你不仅仅是应用了差分进化算法,而是从根本上扩展了它的理论。”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