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卷 第271章 稳扎稳打(2)

姚美玲见他终于停下来了对着他打趣了几句:“人是铁饭是钢,我的大工程师,快吃饭吧。”

许宁听了点头一笑:“谢谢你!”

许宁思考着如何改进卡尔曼滤波算法,同时,整个八三工程项目团队也没有闲着。他们按照许宁的计划,研究弯掠叶片对抗压叶栅内部流动分离的影响。

在许宁及其数字化研发小组的帮助下,诸如静压分布和极限流谱等测试的效率大大提高。借助仿真模拟,试验次数大幅减少,从过去的几十次降至个位数。

尽管如此,每次实验仍需410厂生产出所需的压气机叶片,这意味着发动机改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然而,对于习惯于按年来衡量工作进度的606研究所来说,这样的速度简直像做梦一样快,连阎伟忠都对进展感到惊讶。

按照许宁最初的估计,提出改进方案大约需要二十天。若不是第一周姚美玲偶然读到航空学报上的一篇文章,可能一切都会按部就班地进行。

让我们回到许宁还未加入八三工程课题组的日子。

在离盛京五百多公里远的冰城,90年代中期,电力短缺依然是个大难题。

除了少数关键实验室有独立供电或备用发电机,停电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事。

那时,许宁所在的课题组主要依赖传统的实验方法,因为缺乏先进的模拟工具,加上资金有限,研究进展缓慢。

某天,张东海在金工中心主任办公室里,刚从紧张的情绪中缓过来,便拿起电话给导师汇报情况。

他朝门口的师弟许宁挥了挥手,示意一切安好。师弟惊讶地提醒道:“师兄,实验室又停电了。”

“是啊,安装叶片时要小心,侧面有条裂缝。”张东海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因断电而关闭的电脑,无奈地叹了口气。“没办法,只能等了。”

由于暑假未结束,办公室里只有他们两人。张东海与师弟许宁关系不错,彼此间相处轻松。大约一小时后,一阵电话铃声打破了沉寂,这意味着电力恢复了。

张东海让师弟回去继续实验,自己则开始检验新到的叶片。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场意外——叶片质量不合格。

张东海迅速反应,利用自己在军工学院的地位,与金工中心协商,最终争取到了重新制作叶片的机会,虽然需要等待额外4-5天的时间。

尽管如此,这位年轻的副教授深知,那些被忽视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