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了张东海的分析,许宁的第一反应和学生的几乎相同:
如果按常规程序走,这个项目最终还是会转到606研究所,但可能就来不及赶上涡喷14的技术升级了。
更关键的是,冰城工业大学的压气机实验设施只能支持最高马赫数为0.59的亚音速研究。
与他们目前研究的叶尖密度和堆叠线相比,关于叶片缝隙的变量实在是太多了,复杂到让人头疼。
“还有,这些原始数据的波动太大了,相关系数可能连0.7都不到,你是怎么敢直接取平均的呢?”
“不过,如果做实验的话”
张东海望着许宁,眼中闪烁着一丝期待。许宁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开口道:“接下来怎么办,全看你实验的结果。
如果在亚音速条件下都无法取得突破,那么这条路可能就走不通了,不如早点转回安全的路线。”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催促你抓紧时间做实验的原因。一方面,做好了可以吸引国防科工委的注意,让你有机会加入他们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至少也能为自己的学术生涯增添一份重量。”
张东海心里明白,他们手头的资源有限,深入研究难以实现。
“所以,我打算将现状报告给国防科工委,请求他们协调更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评估。”
带着几分忐忑,张东海向导师于非提出了自己的顾虑。作为冰城工业大学的一名博士生,他深知这次机会的重要性。
“你先着手研发一套实验方案,尽可能地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完成。
鉴于这一领域几乎是未开发的处女地,只要用心去做,发表在航空学报或航空动力学报上应该是有希望的。”
“这真的可能吗?”张东海难以置信地问。
幸运的是,这篇论文最终引起了姚美玲的注意。她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在图书馆发现了它,并出于好奇将其带回了实验室。
“我理解你的担忧。”于非接着说。
“但即便如此,这样的尝试也会有所收获。而且,你离毕业还差一篇论文不是吗?”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张东海不仅完成了实验,还撰写了一篇论文,探讨了几个可能影响压气机性能的关键因素,如开缝位置、缝隙形态及角度等。
最终,这篇论文成功发表在了航空动力学报上。
同时,于非也将这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