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卷 第285章 为了科研(2)

光芒。

现在,光明已经出现,前路也变得清晰可见。

在控制室内,许宁明白阎伟忠为何选择在这个庆祝时刻独自离开。

作为重生者,他知道阎伟忠在涡喷14发动机研发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

从01号原型机发生事故到提出一款性能接近f404的新研发,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这背后既有系统的帮助,也有重生者带来的先知优势。

但没有阎伟忠团队十二年的不懈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的奇迹。

与沉浸在回忆中的阎伟忠和保持平静的许宁不同,控制室里的大多数人都处于兴奋之中。

对于606研究所的工程师们来说,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首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过去,华夏最好的航空发动机是涡喷13,其技术水平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j79发动机,甚至略逊一筹。

而眼前的涡喷14不仅超越了j79,还在某些方面达到了80年代中期f404发动机的标准。

这意味着,在短短的时间内,华夏航空发动机技术实现了飞跃式的进步。

虽然说这种进步直接将两国差距缩小至十年以内可能有些过于乐观,毕竟f404只是漂亮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普通成果,并不代表最高水平;

而涡喷14则是华夏在这片尚未完全成熟的航空工业土地上培育出的一颗珍贵果实。

无论如何,这次的技术突破都是实实在在的成就。

华夏终于迎来了自己完全自主研发的航空发动机,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昆仑发动机不仅仅是一个型号那么简单。

如果所有测试都能顺利通过,它将以涡喷14为核心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从而推动整个国家航空动力产业的进步。

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投资不足和技术基础薄弱,即便得到了苏联的技术支持,我国在仿制过程中仍难以达到原版性能水平。

相比之下,飞机制造业却取得了显著成就:1956年成功组装了第一架歼-5战斗机;

两年后,1958年,自主研发的歼教-1教练机顺利完成首飞。

尽管因体制变化及410厂无法提供合格发动机等原因,歼教-1未能量产,但这一系列事件凸显了当时航空动力领域的落后状态。

长期以来“发动机拖累整机”成为了制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