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卷 第364章 不错的选择(2)

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计算中心的服务器机房里,孙尚忠整理好一叠资料,递给许宁说:“这是我们预研工作的成果汇总。”

围在桌旁的几位648所成员满含期待地看着许宁。

在这次改进工作中,他们亲眼见证了高效的工作模式,因此对许宁充满了信任。

“作为教练机,单进气道设计并不适用。”

许宁拿起红蓝铅笔,在纸上快速勾勒出一架飞机的正视图:“单进气道会占用机身高度空间,不利于布置高低差的后座舱,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两侧进气设计。”

鉴于歼7的基础结构,尽量减少对后机身的改动,肋下进气道成为了最佳选项。

“关于机翼,双三角翼的选择是对的,但歼7e的设计显得过于简单。”

许宁放下铅笔,引导大家到工作站前:“现代战斗机的双三角翼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后掠角的直边设计;

另一种则是前翼逐渐增大的后掠角,直至与机身平行,类似于f-18那样的设计。这样的布局能够提供更好的性能。”

他打开了前几天利用等待计算结果的空隙时间制作的机翼3d模型,然后解释道:

“从设计角度来看,这个方案中前翼涡和后翼涡之间的距离更宽。

当飞机以较大角度迎风时,涡流破裂点会移到前翼面的中央,螺旋状的涡流破裂后,在不断增大的后掠角影响下,重新形成紧凑的旋涡结构。”

“这种分离涡流分布让飞机在前翼涡破裂后仍能保持强大的升力。

这意味着失速角度更大,升力系数更高,特别是在大迎角飞行时,滚转操控性能也会更好。”

“不过,这样的设计也带来了更大的阻力,使得飞机的最大速度可能无法超过1.5马赫。”

许宁一边说着,一边将几个初步完成的部分拼接成了一架完整的飞机轮廓。

“对于教练机而言,让学员体验超音速飞行是关键,而最大速度并非核心需求。用它来换取更好的大迎角性能,这是一笔划算的投资。”

“当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详细的数值分析,具体的设计优化程度还需后续努力。”

然而,他的最后几句话被忽略了,因为周围的人们都被屏幕上的飞机模型所吸引——尽管它看起来还很粗糙,比例也不太协调。

两肋进气、带大边条的后掠翼、宽敞且视野极佳的座舱,甚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