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卷 第406章 独到见解(2)

“假设我们有一个平面应力分析的问题,在一个坐标系中测得的应力如黑板上的ζ所示,现在需要转换到另一个旋转过的坐标系中,你们会如何处理?”

刘远博解释道。

短暂的沉默之后,其中一个学生迅速反应过来,在黑板上写下了答案:

通过旋转变换矩阵p[cosθ,sinθ;-sinθ,cosθ]作用于ζ,再乘以其转置,即ζ''pζp^t。

“非常好。”

刘远博点头赞许。这个小测试不仅验证了学生的理解,也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思路。

刘远博满意地点点头,提议道:“那我们来尝试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吧。”

他擦净黑板,画上了一根固定在墙上的弯曲梁,并解释了这根梁的物理特性:

它的弯曲刚度是ei,每单位长度承受的载荷为p,而梁的另一端连接着弹簧,其刚度为k。

现在,需要通过四个节点来建立梁响应的有限差分方程。

这次,学生们没有立即给出答案。

从他们的眼神中,刘远博能看出来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

过了一会儿,之前回答问题的学生带着疑问开口:“刘老师,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它们”

刘远博意识到自己也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一个问题可以视为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他的解释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但是,老师,您以前说过飞机飞行的理论基础是牛顿第三定律,可人类直到1903年才造出第一架飞机。”

另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语气里透着一丝不满。

“你说得没错。”

刘远博思考了几秒后,拍拍旁边学生的肩膀说:“好了,你们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吧。”

说完,他离开了实验室,留下三个一脸茫然的学生。

实际上,他提出的是一个力学中的基本线性分析问题。

如果给学生们更多时间,他们应该能够解决它。

然而,他们的反应表明,对于初学者而言,将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并非易事。

这证明了许宁关于教材结构设计的观点是正确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

前三章的内容绝非可有可无,它们是理解后续研究的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