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地提起笔,在上面写了一个字“黜”,淡淡地道:“给黄主考!”
黄绾接过卷子,脸色稍稍变了变,但也没有任何质疑,就将之递给了旁边的小厮,低声道:“黜落了吧!”
在大多数同考官都没有发现的情况下,一场短暂的交锋结束。
而缓了片刻,黄绾收拾好了心情,也继续开始批阅卷子。
烛火高燃,花费了三个日夜的时间,所有取中的答卷都已挑出,数了数目,有三百二十五人。
于是乎,又将水平较次的一批挑出来,黜落了二十多位,最后总计两百九十八人上榜。
会试定去留,殿试定名次,上了这个榜,基本意味着,这就是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的进士名单了。
不过前几名依旧要排出。
黄绾摒弃了那些杂念,倒是挑出最看好的那份答卷,提议道:“张公,此人可当会元!”
张玉阳认出是那些同出一门的举人之一,微微摇头。
这些同出一门的文章水平较高,都能名列前茅,再取会元,就显得木秀于林了。
于是乎,张玉阳特意挑出一份:“布帛菽粟之文,必定笃行君子,老夫有意点此人为会元,诸位以为如何?”
众多考官纷纷传阅,发现确实是好文采,在应答水平上可谓难分伯仲,哪怕心底里面觉得那位文章更合心意的,也没必要驳斥。
“既然诸位无意,那就这般定了。”
张玉阳点出了会元。
然后将那位文辞精当,笔法老成,读之令人神清气朗的,排在了第二;
将那位才情最佳,可惜第三场发挥失常的,排在了第五;
将一位中正醇雅,理明辞达的,排在了第九;
将一位法度谨严,字字铿锵的,排在了第十;
看着名单,这位会试主考官由衷地发出感叹:“当真是了不得啊!”
其余考官也啧啧称奇。
若这四人真是同出一门,即便是如今在士林中颇具名声的八才子,昔日也及不上这等辉煌。
四人皆中,且名列前十!
想到这里,张玉阳有些期待,又有些羡慕:“殿试面圣之时,未知天颜垂青若何?倘得再续佳篇,必当名标青史,流芳后世!”
会试从考完到放榜,依旧是半个月的时间差。
但不同于乡试,能否高中基本上是要等到放榜日再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