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六章 娘亲朱琳的提议(2)

绕弯,开口发问:“父亲‘请’此人过来,为了何事?”

海浩道:“验证一些传闻,你!说话!”

莫光启怔然道:“说说什么?”

海浩道:“你们不是一直散播消息,说出使的黎氏兄妹,根本不是王族正统血脉么?”

莫光启这才反应过来:“是是啊”

海浩声音沉下,眼神并未森寒,语气里却有股肃杀之意:“仔细说一遍,到底是怎么回事!”

莫光启一激灵,再度哆嗦起来,结结巴巴地开始讲述。

后黎开国君王叫做黎利,原为地方豪绅,后来号召各地反明独立,展开了十年抗明战争,最终明宣宗决定放弃交趾,收回明军,安南重获独立,不久黎利立国称帝,建立了后黎朝。

这件事海玥是知道的,且并不认同明宣宗的决断,当年交趾确实叛乱连连,已然形成了泥沼,给明军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可事实上,安南作为一个肆无忌惮挑战宗主国地位的典型被兴师问罪,并被纳入大明的直接管辖之下,这对后遭国家也起到了杀鸡儆猴的警示作用。

朱棣就多次以安南之事警诫、震慑不安分的藩属,“问罪之师”“安南之鉴”,效果显著,结果好圣孙一下子撤离,不仅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一炬,还暴露出了大明的虚弱。

大国威仪,存则四方宾服,不假兵戈,失则祸乱迭起,势如溃堤,明宣宗贸然放弃交趾,在当时被视为明智之举,但从长远的影响来看,实则弊端重重,得不偿失。

海玥考虑的基本是大国战略,至于安南境内的具体情况,他并不清楚。

而此时随着莫光启的描述,他才知晓,安南国内的皇权动荡,持续了已经好久。

别的不说,黎利死去至今不过百年,后黎竟然就传了十六任君王,其中有四任安南王登基不及一年,三位安南王被弑

开国君王的祖孙三代还好些,到了第四代就开始乱,这也是许多朝代的规律,中原王朝都避免不了,更别提安南这种小国。

关键在于,如此混乱的王位更替,导致宗室的记录也很混乱,莫登庸在弑君篡位之前,可以肯定将黎氏正统血脉都杀了个干净,剩下的就是些旁支中的旁支,而莫光启临行前也经过了一番调查,认定了黎氏兄妹绝非正统黎氏血脉。

“根据莫耀先查探,这对兄妹祖上根本不姓黎,是外附之姓,父辈之时寄居于王府之中,等到了黎氏动荡,这才冒姓自称王孙,又收买了十几位黎氏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