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百零七章 殿试一甲之争(3)

然不现实。

依旧是臣子批改,改完后将名列前茅的几分答卷,呈送御览。

此时朱厚熜甚至不在殿内,一众臣子忙活起来。

为了以示对科举的重视,也为了加快效率,朝堂重臣几乎都成了殿试读卷官,如四位阁老张璁、李时、翟銮、严嵩,还有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宪、户部尚书许赞、刑部尚书颜颐寿、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蒋瑶、通政司陈敬、大理寺卿周期雍、翰林院几位学士,共计二十余位高官,一起批阅。

“此子文风沉稳,条理分明,所陈之策皆能施行,非纸上空谈者可比”

“策问诸条皆答,却无惊人之语,如整饬吏治、劝课农桑等语,虽无错漏,亦无新意”

“文章虽辞藻华丽,然多引经据典而少实策”

“敢言他人之不敢言,可惜言辞激切,书生之见,徒惹人哂”

在场官员皆是清一色的进士,当然知道这场殿试,往往是寒窗士子一辈子最接近天子的时期,难免生出志得意满,指点江山的心态,对于文章里夸夸其谈的倒也不在意,毕竟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虽有批评,却不严厉,只是将那些更突出的文章抽取出来,细细阅读。

然后选着选着,主持过前两届科举的张璁率先发现,这一科的人才相较于嘉靖五年和嘉靖八年,明显要逊色不少。

亦或者说,前两年正是因为他改革科举之弊,才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有点像是北宋嘉祐二年的千年龙虎榜,只是没有那般群星璀璨。

人才涌现之后,难免有所衰弱,众多阅卷官遗憾地发现,今年真是科举小年。

当然再是小年,能够大浪淘沙,走到这一步的,也有才干。

比如严嵩就看到了一篇文章,觉得甚合眼缘:“论地方改制、财税征收,竟列具体细则,非历州县务实查事者不能道,观其文如见其人,必是干才,宜拔置高!”

“呵!若是老夫没料错,这是出自于海十四郎之手啊!”

他早早就关注过一心会几人的风格,也看过会试名列前茅的答卷,觉得这篇文章极有可能出自海瑞之手。

法度谨严,字字铿锵。

殿试是没有誊抄环节的,笔迹就是考生的笔迹,此时所见,更是字如其人。

‘若庆儿有这般沉稳踏实的性情,该有多好啊!’

严嵩轻叹。

同样是弱冠之龄,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如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