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锦衣卫可以大张旗鼓地砸地敲砖,贼人却不可能那么做,必须放轻手脚,避免惊动左邻右舍。
锦衣卫忙碌十天都一无所获,即便别说给贼人一个月,三四个月恐怕都无济于事。
“如果密室的思路是错误的,对方费尽心思,夺下盛宅,又是为了做什么?”
海玥生出了好奇,却未轻动。
因为他近来颇有些万众瞩目。
这一日还未放衙,一道身影又颠颠地赶来了。
赵文华是晨昏定省,从不缺席,如今翰林院都适应这位刑部主事整日跑来问安。
“会首!”
此时到了面前,赵文华满是崇敬地道:“张首辅与严阁老又起争执,严阁老已公然支持定边九策,如今六部官员纷纷响应,会首这道奏疏呈上,当真令人叹服啊!”
海玥闻言微笑:“也是骂声滔滔,朝野震惊~”
明廷上下由于连番大胜,生出轻敌之心,认定安南亡国在即,眼见三军骄纵,已现危兆,他不仅嘱托了临行的陆炳,还毫不迟疑地上了定边九策的奏疏。
从辨伪正名、明军之利、安南之险、兵略三阶、粮饷筹划、人心经略、战后建制、防弊六诫、宗藩新约、长远固边,九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安南的战事与交趾的重归。
海玥很有自知之明,由于自己并未深入安南,也未经历过前线战况,这封奏疏上难免有些纸上谈兵的内容。
但他也不妄自菲薄,基于对后世中越关系,种种战事摩擦的了解,奏疏里面又有着许多高屋建瓴的建议。
于是乎。
九策一出,群臣侧目。
事实上,有此忧虑的朝臣绝不止海玥一人,只不过被淹没在了求胜心切的浪潮中,渐渐的就没人敢出头了。
现在他这位新科翰林一出头,顿时醒目至极。
首先是小小年纪,又无资历,居然就敢在此等国家大事上谏言?
等到他们看了奏疏后,才骇然发现,这九策是新科翰林写的?
别说对方出身琼海,对安南有一定的了解,即便是生活在广西境内的官员,都万万写不出这等奏疏
据传张璁于内阁阁房见了,都是细细看了三遍,这才开始怒斥。
张璁并非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站在这位力推新政的首辅角度,有更多的考量。
一个最大的不得已,就是目前大明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