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京郊官道上,柳絮纷扬如雪。
海玥早早候在十里亭,远远望见马车碾着官道的黄土缓缓而来。
车帘掀起时,先跳下来两个虎头虎脑的男孩——
“十三伯父!”
年长的海中砥八岁,穿着靛蓝棉布直裰,腰间别着柄木剑,喜欢舞刀弄枪。
年幼的海中亮五岁,圆脸盘上沾着糕饼屑,怀里抱着本三字经,见人就咧嘴笑,露出缺了门牙的豁口。
“真乖!”
海玥看着两个侄子,露出由衷的笑容,大儿子海中诚更兴奋,赶忙将两个弟弟带到一旁,热络地聊了起来。
紧接着,谢氏被海瑞的妻子吴氏搀下车。
“婶婶!”
海玥上前见礼。
谢氏颇有几分复杂地看着这个侄子。
当年琼山时,这位屡屡登门,仿佛就在昨日。
怎能想到,十多年后,两家竟成了如今的规模?
海玥则见到她能和儿媳和睦相处,也算是放心了。
其实这倒是有些刻板印象。
海母谢氏最大的黑点,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就是一心要海瑞生儿子,传宗接代。
因此当海瑞的第一任夫人生了三个女儿时,她逼着海瑞休妻,后来又催着其纳妾,就是要看到孙子。
至于电视剧里那种不让儿子和媳妇圆房,就实在太过了,属于将海瑞孝心的举动缝合进去。
现在海瑞儿女双全,母亲与媳妇的相处也很融洽。
最后,这位弟弟抱着小女儿下车。
兄弟俩四目相对。
海玥笑了笑:“果然瘦了,不过精神还是这般好!”
海瑞道:“兄长倒是半点没变。”
“我在京师享福,当然没什么大的变化~”
海玥正色道:“倒是十四弟你,此番回京,面临的局势可是十分艰巨,如果你执意上书劝谏的话!”
去年一部请复市舶疏,将东南一众臣子的剿倭功绩弄得荡然无存。
徐阶难免失望,言辞间有些懊恼,觉得是不是操之过急了。
海瑞却全然不后悔,并且继续上书。
结果就是被调回京师。
且重回翰林院,仅得侍讲学士一职。
可以说贬官了。
从浙江上下人人敬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