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十六章 东西两城隍(3)

钱塘咸感恩德。

也不是没人作怪,比如有刁滑之辈贪小便宜,反复排队领取粥食;比如有人抱怨粥里多是陈米杂粮,吃来一股子霉味儿;比如有人讥讽明明是寺庙粥里却有荤腥,看来和尚们个个白胖是有道理的;比如有人质疑轮转寺中所供乃是河南三藏的金身遗褪,此金身非彼金身,又非真是黄金打造,刮下来也是腊肉屑、骨头渣,哪儿能当钱使?

然每有人公然传怪话,不需一个时辰,便有激愤者找上门,用拳脚与他讲讲佛法、论论良心。

东西两城隍这一轮交锋下来。

李长安望见天上莲池,明黄之色势头大涨。

十三家又传法旨,言市场萧条、坊间苦闷,要联合诸寺观于各坊搭戏台唱社戏,以娱神乐人。城中大户纷纷响应,献出了家伎私伶,又大撒银嫖,将城内戏班乐师倡优一扫而空。

一时之间,半城“咿呀”,半城琴弦,每座戏台观者如堵。

然而,最初的新鲜劲儿散去,看戏的人却一天少过一天,原来戏台上唱的都是些目连戏、神功戏,千篇一律全是善恶因果、祖师功业。

人们兴致渐乏之际,每座戏台对面却悄然搭起一个个小棚子,熟悉的简陋,熟悉的麻衣师公。但这一次,他们一没穿麻衣,二没讲麻衣律,拿个竹梆子或铜锣,“哐哐”几声把人聚过来,开口讲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佛,而是钱塘家长里短的故事。故事从真人真事里采集而来,再经黄尾润色,这厮文采斐然,又不像和尚们顾及脸面,怪异粗俗一概不避,怎么耸人听闻就怎么来。听众初听只觉有趣,再听便觉熟悉非常,仿佛自家境遇,不知不觉便拔不开脚了。

渐渐的,被“咿咿呀呀”吸引来的观众却一个个舍弃了戏台,挤到了那小小的草棚下。

最开始,还是师公们在讲黄尾编写的故事,后来有知情者们纠正这里不对那里有误,再后来,人们干脆讲起来自家的故事,入夜了也不舍散去,打起火把,换到神祠,直说到天际白,迟觉身上饥寒,人们才恍惚想起,若非李城隍,何得今日安寝?

第二轮。

天上莲池明黄势头一滞,青色渐郁。

十三家再传法旨。

言钱塘近日之多劫难,皆是人心不古、鬼神不定的缘故,所以决定开水陆法会,由祖师们亲自讲经说法,以施斋祈福、超拔冤孽。

一经传出,群情汹涌。待到法会一开,大半钱塘之人蜂拥而来,法会设在栖霞山下,尽管已尽量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