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十九章 可以考虑房子了!(2)

规的,还把更多的信给他们了。”

“来,吃点瓜子,咱们聊咱们的,让他们俩在那数钱偷着乐吧。”

沈玉秀抓过了一把瓜子,跟刘淑婉一边吃一边唠嗑。

至于朱教授和李立山,两个人直接约着下楼溜达去了,压根不关注这事。

就这样,一直到晚上九点多,急的刘淑婉都进来看了好几次了,两个人才拆完。

“数完了,算上之前的,一共是一千二百七十九块钱!”

李长河甩了甩手里厚厚的一摞钱,感叹的说道。

这些读者寄的钱没有几毛几分的,最低的都是一块钱,在这个年代属于大额打赏。

朱啉也认真的数完了手里的粮票。

“我这边粮票是六百九十八斤七两”

两个人确认完之后,忍不住对视了一眼。

“这些人真是疯狂啊,这么给钱,那按照这么说起来,写稿子还真的收入挺高的。”

朱啉忍不住感叹说道。

李长河摇了摇头:“不可能,我估计这是特例,我这些书信,寄钱的比例太高了些。”

“普通的作者,恐怕收不到这么多钱。”

“其实本质上,还是因为知青那篇小说火了,再加上现在人民文学算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又是官方正统性的作品,引发了读者的热情。”

李长河认真的分析说道。

现在是77年,未来能跟人民文学杂志争锋的当代收获花城这些都还没出来呢。

人民文学如今每一期的发行量都在大幅度增加,八十年代的时候李长河记得这种巅峰文学杂志一个月能出近两百万份。

现在肯定没那么多,但是就算打个对折的对折,那也得是五十万份起步。

李长河的知青这篇稿子,就相当于是这个年代的顶流爆款,作为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又用了后世调动情绪的写法,写进了很多知青的心坎里。

偏偏这个年代能看到人民文学的知青,又算是当下最有消费力的群体。

就像海文那种,有固定工资和工作,又是单身一个人。

年轻,有钱,热爱文学,内心急需精神引导。

所以,才出现了这种疯狂“打赏”的情况。

但是这种数据,大概率是不可重复出现的,其他的作者恐怕也很难重现。

只能说因缘巧合造就了李长河这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