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曾经向张氏家族采购过一批药材,张氏家族却贪图利益,卖了很多假药给我们,导致了我们的伤员出现了很多不应该有的伤亡。
这一段陈年往事,包钰刚是很清楚的。
所以对于李长河的笃定,包钰刚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如果港岛回归,张家是绝对最担心被清算的那批人,他们肯定要跑。
而且不止张家,类似张家这样的存在,港岛其实也有不少的,他们有的是投靠了英国人,也有的是投靠了当时的岛台那边。
所以一旦中英谈判出现结果,哪怕不是最终的结果,只是一些风声,都足以影响这些人对资金去留的选择。
“你这么一说,确实如此,港岛可不止一个张氏家族,到时候想要跑的人绝不再少数。”
“这些人抛售地产,兑换资产,带来的就是港岛经济的下滑甚至崩盘。”
“你说的机会,就是抄底这些资产?”
包钰刚一点就透,很快明白了李长河的想法。
李长河点点头:“没错,伯父,在我看来,只要中英谈判一开始,港岛的经济就处在了一颗炸弹上面,而谈判的结果就是引线。”
“一旦炸弹爆炸,地产,股市,外汇,甚至工商业,都会遭到剧烈的冲击,而那就是我们的机会。”
“像张氏家族持有的会德丰的股份,对我们来说,也是个机会。”
“还有我之前找汇丰他们贷款,又要求他们贷港币但是转换成美元存储,本质上也是押注的港岛外汇市场。”
“现在,机会差不多来了。”
李长河轻声的说道。
包钰刚此刻则是感慨的看着李长河,心里再度感叹。
这小子,果然是把政治和经济的内在联系给琢磨透了了,也难怪沈弼和麦理浩那么看重他。
要知道在这之前,港岛有这种预见力的华人富豪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加诚。
李加诚能一步步把生意做到这么大,靠的就是他对大势的预判,尤其是在大陆那边宣布改开之后,李加诚更是来回横跳,左右逢源,从而一举从汇丰手里拿到了和记黄埔。
这一点即便是包钰刚也不得不佩服李加诚,他或许跟各国元首的关系比李加诚要好很多,但是那是基于航运和船王给他带来的身份加持。
事实上从大势预判上,他是不如李加诚的。
而能看懂这些的,往往是各国外交人员最喜欢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