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29章 未来旱灾的准备(3)

郑玉华说道:“是的,我就认识不少这方面的专业工程师,普通员工的话,也是可以到后期我们自己培养的。”

杨文东点点头说道:“嗯,那你们合作,将整体预算及时间给定下来,尽快将船坞建起来。”

“好的。”郑玉华答应后,又问:“杨生,这个船坞的费用也是比较高的,资金这一块?还是需要去找银行的。”

“这个我知道。”杨文东说道:“等港府那边发了执照后,我就会去找汇丰的桑德士聊聊,顺便连去日本购买新船,也一起谈谈。”

“多谢杨生了。”郑玉华笑说道。

杨文东又说:“另外还有一件事,香港缺水的事情,你也应该知道的吧?”

“知道。”郑玉华自然也清楚,如今整个香港,都已经受到影响了。

哪怕是住在豪宅内,都会动不动被停水,可能也就只有超级有钱的,才不会受直接影响。

杨文东又说道:“本来我们对未来船只购买的计划,是准备新船旧船都买。

新船用于航运公司本身的业务,旧船用于长兴实业的产品出海,但我想,再多购买一些旧船只,做近海生意。”

“近海生意?”郑玉华也是聪明人,联想到刚刚说的旱灾,便问道:“杨生是想着去内地买水,然后运回香港?”

“对。”杨文东点点头。

大规模运水的最佳模式,自然就是开运河,可这个时间太长了,在原先历史上,1965年东江水才算彻底引入香港,加上香港内部大规模建淡水储备,才解决了困扰香港数十年的缺水问题。

而在65年之前,香港数百万人以及大量工业、商业、建筑业用水,都处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甚至普通人三天才能平均获得一升水,只够勉强喝水。

工业影响更是严重,1963年,香港工业出口罕见的出现了下跌,长兴实业作为香港最大的工业集团,几年后的规模只会更大,受到的影响只会更严重。

无论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还是香港数百万华人的生存困难问题,他都需要早一点布局这次灾难,早做准备,虽说干不赢天灾,但至少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也让百万普通人能够舒适一点。

郑玉华想了想说道:“杨生,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上来看,运水的人越多越好。

可从公司角度来出发,我们谁也不知道这干旱还会不会持续下去,说不定来了一场大台风,粤东那边有水了,那运水的船,也就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