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63章、大朝会(2)(2)

孙为黄立极站台惊掉下巴一片。

“纯属臆测,夸大其事。你即言十害,也请提出与国有用之十利。别讲废话,辽东士卒断粮之危何解?”

“自当严查贪渎,核查钱粮流向。”刘宗周没有想到要与孙承宗对线,有些支吾,但也不惧。

“你身为御史,倒是去查啊?”黄立极也不是没有小弟。

朱慈炅差点就被刘宗周唬住了,因为他说的有些东西,自己也曾推演。

早几日前,黄立极的奏折就同时送到了天工院和慈宁宫。

当时内阁黄立极、孙承宗、毕自严都觉得是善策,但来宗道不同意,张瑞图也反对,徐光启摸鱼。慈宁宫第一次决断朝事决断不了,她指望内阁,但内阁分歧了。

内阁对利弊其实都很清楚,需要的只是个裁决取舍。在这种大事上,张嫣暴露了她的执政水平。

奏折到天工院,本来只是黄立极向天子表忠诚的手段,没指望小皇帝能理解这事的复杂性。但收到的回复却让黄立极和整个内阁都惊叹——“下朝议”。

是的,这种事需要凝聚共识,完善细节。但朱慈炅也低估了大明朝堂的复杂,事事皆党争。

朱慈炅看到奏折的时候,虽然怀疑这一改制的具体作用,但很明显这是一次大明士大夫集团自我挽救国家命运的尝试。

颇有些唐朝杨炎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味道,让朱慈炅对黄立极又有了新的认知。

原本历史上,黄立极这个人已经被皇五叔赶回家了,好像并有过啥特别的政策反应他的执政能力。

但现在,虽然朝廷仍然不稳定,但黄立极已经有了大明大总管的自觉。他的目光也不再限于党争,开始真正独立的管理这个国家,面对国家的问题。

下面的争吵依然在继续,朱慈炅已经不想再听了。他收回垂在御座下的两条小短腿,蜷起盘坐半躺在御座上,准备补瞌睡。

曹思诚第一个注意到小皇帝的不雅动作,开口:“皇上。”

争吵的双方都停了,目光重新聚焦在小皇帝身上。

朱慈炅打了个哈欠,伸伸懒腰,故作疑惑的问:

“吵完了?要杀谁?”

殿中众人纷纷闭嘴,他们好像失礼在先。

朱慈炅偏着小脑袋看向勋贵一侧,“信王叔。”

朱由检出列,“臣在。”

“你听明白应该怎么办了吗?”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